专栏

二人一“世界” 一诺一青山

2020年03月24日 18:06:15 新华社杜一方、杨知润

太行山深处,河北省涉县井店镇蟒张沟山陡如削,脚下乱石大如碾盘,小如鹅卵。天蒙蒙亮,年近七旬的程计堂、张翠兰夫妇就开始了巡山工作。

程计堂、张翠兰夫妇站在自家院子门口(3月3日摄)。新华社发

每天巡查13个山头,走20多公里山路,防火灾、防盗伐、修隔离带……只因一句承诺,老程夫妇用30载光阴守出了一片青山。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山绿林密,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当地兴起造林运动,蟒张沟林场颇具规模。林场位置偏僻,无人看护,山火时有发生,盗伐盗采也愈演愈烈,一座座青山变成了树少草稀的“癞痢头”。

1990年6月,38岁的程计堂和同村5条汉子应聘上镇里的护林员,来到蟒张沟。“破旧土坯房伸手及顶,夜里就用煤油灯和手电筒照明。平时吃水靠蓄积雨水,冬天靠积雪,收音机也没信号。”半年6个护林员走了5个,留下的程计堂也踌躇了。

“老程,绿水青山才能养咱山里人啊。”时任井店镇党委书记的赵玉堂说,无人守护,环境会更恶劣。

程计堂想起当地流传的民谣:“荒山秃岭和尚头,雨季洪水遍地流。旱涝风暴年年见,十年九灾百年愁。”正因为当地穷山恶水,村民们顿顿玉米面窝头,日子过得艰难。

“您放心,赵书记,再苦再难,这山我来守!”程计堂说。

守山最苦时莫过于大雪封山的日子。“五锅雪熬半锅水,靠化雪一连吃过40多天。”开始老程吃住在山上,张翠兰白天去林区帮忙,晚上回家照顾孩子。1995年,两人干脆搬到林区。

1996年夏,雨水暴增,简陋的房子随时可能倒塌,夫妻俩卷起铺盖卷和自家黄牛住在一个山洞。“既然我做了承诺就要担起这个责,不能言而无信。”老程说。

眼看小树长成了大树,2600亩松柏郁郁葱葱,这是程计堂夫妇最得意的事。巡山路上,几乎所有树木两口子都修剪过。老程说,山里的树就是他的娃。

守山护林,管护为要。从第一天起,老程就下功夫修建起森林防火隔离带,还搭上了辛苦攒下的几万元钱。如今,隔离带从最初的二三米宽变成了七八米,绕行一圈需要4个多小时。

山凹内,百年老核桃树下,柴门闻犬吠。三间改建的红砖平房便是程计堂夫妇现在的家,也是林区唯一一户,屋里靠墙摆放着“防火护林先进个人”“先进护林员”等红皮烫金的证书。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通往林场的路加宽硬化,新打了水井,还用上了太阳能。

生态好了,野生动物都来“安居乐业”,程计堂很高兴。但这些“邻居”并不好相处,田地总被翻个稀巴烂。老程说,他先后养了18条狗,“壮烈”了17条。他总结出经验:动物怕光,遇到别慌,一晃手电筒就跑了。

大山密林就是老程夫妇的二人“世界”,守山护林是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事。邻村村民到林区砍树建新房,程计堂发现后逼人把树送了回来,还补栽了树苗。对亲戚朋友,他也总是丑话说到前头,“没事谁也不能去林场,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经过多年看护,林场已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树籽落下被土壤覆盖,每年新树苗都会破土而出。如今,老程所属的台北村人均年收入已达8400元,1006户人家有三分之一买了汽车、建了楼房。事业有成的3个子女要接老程两口子去享福,他们却不愿意。

去年底,老程喜添孙子。张翠兰去二儿子家照顾月子,刚住了二十天就住不下去了。儿媳笑着说,“看林子比孙子还重要啊!”

“这辈子最爱大山。”老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俺两口说好了,死后就埋在这儿,俺坟头栽棵松树,老伴坟头栽棵柏树,俺俩还在这儿守林子。”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竟闻

老程 程计堂 夫妇 林区 林场

热点新闻

线上“拼单” 购销两旺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文化和旅游部:游戏游艺设备不得宣扬赌博内容

人民网

贵州A级景区面向全国游客五折开放 优惠持续90天

贵州日报

严厉查处黑导 挤压非法“一日游”生存空间

北青网

北京A级景区垃圾分类难在哪 认知是关键

北京商报

九寨沟旅游环线厕所乱象:基本没有干净免费的公厕

光明日报

新疆旅游厕所融进景区“量”“质”齐升

新疆日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投诉中心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