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学合作

扫障碍搭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2021年11月29日 10:09:5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彭俊杰

观点热搜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和创新竞争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建立高质量源头供给、高效率体制机制、高能级平台载体为切入点,将其打造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金钥匙”,对于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高校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以成果转化为中心的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机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是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具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平台的创新策源优势。因此,高校必须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做到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发力、与世界创新热潮同向而行,努力扩大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1到N”“N到100”的突破。一方面,要强化市场意识,加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要面向国家战略部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量子信息、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现代能源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市场需求倍增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开放意识,建立以开放共享为牵引的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高校要秉持全球视野、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推动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走出校门、走出实验室,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市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试验场,加强科研主体协同联动、众包众筹,共同破解科学之问、共享科技成果。

确立以高效运行为导向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政府、市场、产学研等各个领域,涵盖思想观念转变、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活动流程优化、组织系统完善等方方面面,是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赖以存续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最迫切的是要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创新要素投入、创新过程管理、创新成果分配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高效运行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在创新要素投入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前瞻布局基础研究。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来自于源源不断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持续输出与转化,特别是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的重要关口,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重点支持完善调整学科布局,支持开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是高校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新过程管理方面,高校要在经费管理、人才引育、职称评定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健全以创新贡献、创新质效、创新能力为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创新成果分配方面,支持科研院所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将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传导至一线科研人员,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最优质的竞技场,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确立以平台载体为支撑的高校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机制

平台、载体、机构是高校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的重要媒介,它能够集聚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创新要素,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是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的重要抓手。为此,高校要在打造一流平台、一流机构、一流中介上下功夫,为科研人员提供从原始创新到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务,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一是高水平建设一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产品中试为主要任务的“技术研发+创业苗圃+孵化器”科技转化中心。二是高水平建设一流技术转移机构,鼓励高校设立技术转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试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努力锻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通市场、知法律,具有全球眼光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高水平建设一流科技中介,探索建立高校特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交易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组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博览会、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对接活动,引导创新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和创新成果转化共同体,及时推动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移转化。(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俐娜
  • 科技
  • 大学
  • 科技成果转化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