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贵州:文旅资源禀赋优 乡村振兴画卷美

2022年05月31日 14:53:29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曾军梅

秀丽风光引人入胜,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走遍神州大地,醉美多彩贵州”旅游品牌深入人心……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和乡村振兴实践中,聚焦“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深挖本土文旅资源,培育了西江、云舍、好花红等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初步探索出一系列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贵州 图虫创意供图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任务书。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贵州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旅游发展,努力续写高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以民族文化提升底蕴

千百年来,生活在黔贵大地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为贵州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奠定了先天优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贵州大力活化民族文化,涌现出一批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岜沙苗寨为代表的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岜沙苗寨是一个崇尚自然、以树为神的苗家村寨,被誉为“世界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近年来,岜沙苗寨立足当地民族习俗、节日、饮食特色,活化岜沙苗族文化,丰富文旅产业业态,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子。

如今的岜沙苗寨,游客纷至沓来。“我们一家四口刚走进岜沙苗寨,便看到一位手持火药枪的岜沙汉子。这里的村落非常有特色,木房子、火药枪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太难得了。”来自长沙的游客张茂说,最早对岜沙苗寨的认识来源于网络短视频,此次旅游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了苗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是不虚此行。

据了解,岜沙苗寨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岜沙苗寨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贵州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等称号。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琨表示,高质量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是当前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新时代贵州“四新四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以多元业态丰富体验

多年来,贵州致力于“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陈启凤介绍:“我们全面做实‘三增一降’,发挥融合效能,拓展业态内涵,布局建设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带和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带等,推动贵州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乌当区作为省会贵阳所属区,四季游客人头攒动。近年来,乌当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传统文化等,形成了羊昌黄连红军村、新光里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传统工艺工坊等一批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旅游项目,打造了偏坡“六月六”布依民俗文化节和新堡布依“三月三”文化节等靓丽名片。同时,自“爽爽贵阳”品牌打造以来,乌当区还围绕“爽”字做文章,加快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不断提升全域旅游品质,让游客“住得爽、吃得爽、玩得爽”。

据介绍,乌当区还充分挖掘整合区内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链补齐与延长,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如打造以“红色当年·富美乡村”“城景融合·美丽乌当”“动静相宜·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10余条,针对“候鸟型”老年游客推出旅游线路;指导非遗传承人开展技术创新,将非遗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推出扎染、蜡染、枫香染、土布织造、簸箕画、手工土纸等;推出以花画小镇为代表的百园百品采摘、观光、体验游;发展“工业+旅游”,建设以惠诚食品为代表的工业旅游新基地,建设集研学、体验、亲子于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丰富夜间文旅消费,推出篝火晚会等夜间活动,丰富游客体验等。

以创新工艺撬动市场

近期举办的2022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上,45件旅游商品分获金、银、铜奖。大赛现场评审组组长、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介绍:“本次大赛亮点频出,参赛商品种类丰富,聚焦贵州物产,关注现代生活,具有实用性、创意性和文化艺术韵味。”

苗绣、银饰、蜡染、酱酒、茶叶、农民画……近年来,一批批具有贵州特色的“黔”字号文创产品在各类博览会和大赛上惊艳亮相,得到了省内外游客的点赞好评。这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黔货出山”,更助力贵州文创产业在创新融合中出彩“出圈”,凸显出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在遵义赤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实现了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在铜仁松桃,“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创办“鸽子花·松桃苗绣”文化品牌,先后帮助4000多名留守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帮助3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如今,贵州正以传承创新“非遗工艺”为契机,撬动文旅消费市场,打造乡村振兴的“金饭碗”。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是远近闻名的鸟笼制作村,至今仍保存着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鸟笼制作技艺。2009年,卡拉村鸟笼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卡拉村做起了非遗鸟笼生意,产品销向全国、销出国门,畅销东南亚10多个国家,发展成了百姓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最近5年,卡拉村生产销售鸟笼和由此带来的农家乐生意,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卡拉村还按照“公司+合作社+技能人才”发展模式,在传统鸟笼制作技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了鸟笼书架、灯罩、摆件等近百种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同时还将竹编技艺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卡拉村村民王海霞说:“我以前生活困难,后来学着编制鸟笼,一个鸟笼几十几百元不等,我一个月就可以编制十几二十个。这样,我照顾了家庭,也赚了生活费,生活真是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康克佳
  • 贵州
  • 贵州民族
  • 三农
  • 农村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