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某小区,一家刚挂上“丧葬服务大全”招牌的门店,成了200多户居民的心病。这个门市恰好卡在小区出入口的必经之路上,孩子们放学路过时吓得一路小跑回家,老人绕道也要避开那块刺眼的广告牌。店主黎先生觉得自己很冤:门市是合法买的,营业执照是正规办的,怎么刚挂上牌子就被砸了,还闹到住院。
殡葬服务与药店、诊所一样,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行业。然而,丧葬行业也因文化忌讳易引发居民抵触,尤其在居住密集区。近年来,多地小区因楼下开设殡葬服务店引发争议。大连有业主直接将垃圾堆在殡葬店门口,认为这是维护“小区风水”。青岛某小区居民因殡葬店的透明橱窗集体抗议,有居民朝门店扔过鸡蛋、垃圾。业主的反对理由包括心理不适、房产贬值、影响日常生活等。商户方面则强调合法经营,没有违规。
商户没说谎。达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反复强调“现行法规没禁止居民区开丧葬店”,民政局坦言“只能管卖的东西合不合法”。国家《殡葬管理条例》仅规范殡仪馆、公墓等设施,对零售门店选址无明确规定。地方层面有零星探索,如贵阳禁止在居民住宅区开设丧葬用品销售点。不过,也没严格执行。贵阳一家丧葬用品店店主表示,自己在老小区开店很久了,大家都习惯了,并没有和周围居民有过什么矛盾。
丧葬服务作为生老病死的自然延伸属于社会刚需。一些人对此看得很开,不以为意。一些人则忌讳甚至感觉瘆得慌。也有人认为,若店铺隐蔽经营且无遗体存放,可逐步接受。那么,如果居民拿《民法典》里的“公序良俗”条款起诉店主呢?若店铺存在噪声、占道经营、异味等问题,居民可主张相邻权受损,要求整改或赔偿;但若仅因“心理不适”或传统忌讳,则难以获得法律支持。这事说到底是邻避效应,谁都承认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而一些人就是不希望丧葬服务店开在自家眼前。但居民应当合理提出诉求,否则可能触犯治安管理相关法律规定,维权变侵权。
难言谁对谁错,不如坐下来协商化解矛盾。遗憾的是,四川达州的协商会上,双方都没露面,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的只有空椅子。这种僵局或许揭示了基层治理的某种无力感:当法律没给出明确答案,传统观念又一时难消,单靠“协商”二字实在太过苍白。不过,也有达成妥协的事例。青岛那场风波里,店主最终妥协换掉“殡葬”字样的招牌,挂上窗帘遮挡陈列品。这种微妙的平衡或许正是当下最现实的出路。
无论如何,居民与丧葬服务店需要找到更体面的相处方式。近期,需要规划协商;远期,则通过移风易俗与生命死亡教育,培养对生死的敬畏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