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创新药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开辟生命科学新赛道。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一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引领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自2006年以来,园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三大重点领域布局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布局公共平台,完善要素供给,强化制度创新。从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和上市销售的全链条,提供专业化服务,全力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园区的积极推动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作为园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园区集聚企业超2000家,产业产值达1523亿元。
2023年,未来医疗100强榜单中,园区信达生物、艾博生物、新光维医疗等近50家企业上榜;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园区上市PD-(L)1类抗体药销售约49亿元,占比全国约40%;园区生物医药管线境内外授权合作交易数53件,占全国约30%;园区累计获得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临床批件约25个,占比全国约20%;近三年企业市场融资约450亿元,占全国同期约20%。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但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风险极高的事情,就医药研发领域,业内有“双十”说法,研发一款新药,要花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而且创新药从一期临床研究到最终获批上市的成功率平均不到10%。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需要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高效利用,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多年来,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国家级创业类顶尖人才为代表的领军人才162名,占全国同类人才约20%。同时,集聚最优资源,集中最优政策,营造最优环境,不断升级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圈”,积极打造全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赋能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厚植企业培育发展的“创新沃土”。
2023年,园区重大平台更是快马加鞭,共获批建设3个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别为:重大疾病共性机制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总投资11.9亿元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26年6月竣工交付;中心将加快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阵地,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我国生物药领域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
校地合作方面,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与上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纷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引进世界顶级投资基金,累计为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超1000亿元;打造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苏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积极组建苏州市生物医药临床研究战略联盟,成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等,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对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此外,园区还提供包括启动资金、租金补贴、购房补贴、贷款贴息、天使投资等的人才引进政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设立了优厚奖励政策;同时,充分利用港交所、科创板等政策工具,强化长三角合作联动,有效促进企业和产业的成长。
面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园区将紧跟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在小分子、大分子、基因、细胞、核酸等药物产业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储备专业实训人才,加强原创性的突破能力,完善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深度合作建设“生物医药半小时物流圈”,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体系。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将继续发挥其引领作用,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前,园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技现代化这一关键,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回首中新合作30年,园区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发展路径,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更高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更加一流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加速成长成才、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者: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