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沛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园林不仅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传承与生态宜居的载体。近年来,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新推行“沛园自管模式”,走出了一条破解园林服务难题、推动文化生态融合、增添城市美丽底色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 背景与挑战:“沛园自管模式”的艰难抉择
在园林服务领域, 园林工作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 一个是“自管模式”,即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由园林服务单位自己来完成; 另一个是“外包模式”,就是园林管理或服务机构将园林绿地的养护、 管理等工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外包给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的社会企业来完成。“外包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被众多园林单位采用。沛县园林服务中心改制前也一度采用这种模式,然而几年下来,虽然服务的工作量减轻了,但是负担却加重了。截至2019 年初,沛县园林服务中心的历史债务累积达到 2000 余万元(含职工养老保险),因为服务外包了,很多职工没活干,人心涣散。而外包出去的服务,成本并不低。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服务外包了,很多政府临时应急服务却没人干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把沛县园林服务中心逼到了一个必须改革的境地。面对这种局面,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沛县园林服务中心果断决策,改“外包”为“自管”,开启“沛园自管模式”,强化内功,迎难而上,努力开创沛县园林新局面。
二、管理与创新:“沛园自管模式”的发展基石
沛县园林服务中心采用“自管模式”,并非恢复改制前按部就班甚至“放任不管”的状态,而是一种以压实责任、强化管理为核心的深化改革模式。
采取“自管模式”之初,沛县园林服务中心收回了一些外包的园林服务。这样一来,服务的外包经费省下来了,但是外包商撤走了,园林服务中心又面临了缺乏技术人才和施工经验的被动局面。沛县园林服务中心领导班子没有退缩,带头迎难而上。为了寻求专家支持,他们背起包,分头行动,有的到市局找专家审图,有的到省厅找专家规划设计……除此之外,他们压实责任,压缩经费,强化科学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显著成效。不仅还清了政府债务,提高了职工福利待遇,提升了园林绿化服务效率,也开辟了园林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立分级管理“三级点位长负责制”
为压实责任,深化管理,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在实行“自管模式” 后,创新推出园林养护考核分级管理的“三级点位长负责制”,该负责制由绿化科各包挂负责人担任总点位长,全程抓好对各基层单位“三级点位长”工作的巡查、监管和督查,并负责整改落实工作。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一级点位长,抓全面工作落实;分管负责人为二级点位长,抓分管区域的工作落实;各区域负责人(队长)为三级点位长,抓人员带班、具体绿化养护及用工计划上报。这一制度确保了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绿化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人关注。
(二)制定严格的养护标准与考核办法
为确保园林绿化品质,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制定了严格的养护标准与考核办法。各基层单位必须严格遵循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及卫生保洁等全方位养护流程,并通过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保障养护质量持续达标。此举不仅提升了园林绿化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还显著增强了养护工作的透明度与效率,确保每一片绿地都能得到精心呵护。
为强化管理效果,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制定了非常精细化的日常考核办法,比如,关于工作时间与加班管理的规定:日常养护原则上遵循标准工作时间,即每天不低于八小时,原则上不加班。此举既体现了对员工作息的合理安排,也保障了员工的健康与工作效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紧急情况或特定项目需求时,如应急处置、重要工程项目建设及重要中心工作等,确需加班的,则明确规定了提前上报用工计划的流程。12:00前的加班需在前一天18:00前提交申请,而下午及晚上的加班则需在当天10:00前完成报备。这一规定不仅确保了加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避免了不必要的加班负担,同时也保障了园林养护任务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高效执行。这种既灵活又严谨的管理方式,不仅有效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园林养护工作的有序进行与高效完成。
(三)坚持奖优罚劣原则提升管理效能
为进一步提升园林养护管理效能,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实行严格的用工上报与监督机制,坚持奖优罚劣原则。各基层单位需如实上报每日用工情况,包括人员与地点,严禁虚报瞒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对于调休及特殊情况,需提前在用工群报备并指定临时带班队长, 以维持工作连续性。一旦发现上报用工与实际不符,将依据层级实施罚款,并对多报人员扣除相应工资,同时对缺岗的三级点位长及其上级进行连带处罚。而表现优异、多次在岗在位表现良好的三级点位长, 则给予月度奖励,以资鼓励。此举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还激发了员工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促进了团队协作与高效执行。这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施,为“自管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文化与生态:“沛园自管模式”的活力源泉
在压实责任、强化管理的基础上,沛县园林服务中心高度重视园林工作中的文化与生态元素,大胆创新,科学规划,为“自管模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园林
沛县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园林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命名了一系列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道路、公园和绿地,使沛县的城市风貌融入了汉文化元素。比如城市道路方面,有以汉代历史人物命名的沛公路、韩信路、萧何路、樊哙路、张良路等; 公园方面,有取名于汉朝盛世名称“文景之治”“明章之治”的文景园、明章园;也有来源于刘邦作品《大风歌》和《鸿鹄歌》的大风歌广场、鸿鹄园,以及以“沛公”命名的“沛公园”,这些道路、公园绿地不仅景色优美、设施完善,免费向市民开放,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而且在名称设计、建筑特色、文化植入、绿化造型等方面成功融入汉文化元素,彰显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效传承了沛县的历史文化。
(二)注重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
沛县园林服务中心高度重视城市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规划建绿、 见缝插绿、拆违拆旧建绿等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该中心的标志性景点——沛公园,其独特魅力源自于一项富有创意与远见的生态修复工程。昔日,这里曾是一片因采煤活动而满目疮痍的废弃地, 环境恶劣,生态失衡。然而,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施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体净化及生态廊道建设,这片废弃地得以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公园。 沛公园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 更成为了沛县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范例, 让市民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徐沛运河郊野公园,将城区东西部接壤、两个管理区域的搭边、脏乱差的“典范”之地,建成了野趣盎然、环境舒适的滨水公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另外,作为沛县园林杰作的“口袋公园”以及“沛小筑”休闲驿站等,更是充分利用城市的边边角角,见缝插绿,把平时不起眼,甚至有些脏乱差的城市治理死角,打造成深受百姓欢迎的休闲之地。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城市品质。
(三)培养人才队伍,推动园林发展
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在推动“沛园自管模式”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专业院校合作。邀请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来沛授课,培养园林专业人才;同时,与高校联合办学,选派业务骨干到高校学习、进修,提升园林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大幅提升苗木栽植成活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园林养护管理系统,实现养护工作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理念,在园林建设中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园林养护效率和质量,也为中心培养了大量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沛县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风险与防控:“沛园自管模式”的运行保障
在推行“自管模式”的过程中,沛县园林服务中心还注重化解风险点、规范行业流程,做好风险管控,确保“自管模式”的稳健运行,推动沛县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
(一)化解历史债务,减轻管理负担
2019年,沛县机构改革之初,园林服务中心已经有2000余万元债务。针对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沛县园林服务中心果断采用“自管模式”,一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增加收入来源。为解决园林资金困难,将原由第三方负责的绿化移植工程,全部由园林工人自行施工, 将收入的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外管理,把增收的20%—30%利润用于填补养护经费不足和偿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改革当年不仅没有产生新增债务,还有了部分结余,三年内就偿还了全部历史债务,而且在职职工绩效工资发放从50%提高到100%,住房补贴全部落实到位,有效化解了隐患债务,保障了职工福利待遇,实现了收支平衡,为自管模式的持续运行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提升职工福利待遇,增强团队凝聚力
沛县园林服务中心深知职工是园林事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始终将提升职工福利待遇放在首位。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完善福利待遇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定期修剪大练兵竞赛。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感受到园林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园林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沛县园林服务中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五、收获与荣耀:“沛园自管模式”的辉煌成就
经过几年的努力,“沛园自管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推动了沛县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
在“自管模式”的推动下,沛县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让居民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是公园绿地结构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品味明显提升。先后建成文景园、萧何园、运动公园等27处公园绿地景观工程,同时对全县20余处不规范的街头绿地或闲置地块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成“口袋公园”或游园,形成“大小互补、均衡分布”的公园体系。二是道路景观匠心别致,城市“颜值”越来越高。沛县园林服务中心本着“道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的理念,让绿化与道路并行延伸,建成新沛路、汉城路等园林景观路101条,南环路、歌风路等林荫路68条,城乡道路绿化网络初具规模。三是建成绿色生态廊道。2021年,打造成全长12. 5千米的沛县城区生态廊道景观绿化工程,将沛公园、 汉之源公园、大风歌广场等城市重要的绿地水体贯穿起来。2022年, 实施南环路、红光路等工程,将廊道长度增加到40千米,最终形成完整的城市廊道公园体系,串起沛县无限风景。
(二)素质过硬的园林队伍
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在推进“自管模式”过程中,注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成功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园林队伍。首先,通过实施“三级点位长”负责制,明确了各级点位长的职责,强化了园林队伍的责任意识;其次,注重园林养护考核,按照养护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精心组织,锻炼了园林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第三,为进一步提高园林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和奖惩标准,奖勤罚懒,有效激励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与专业院校合作、与高校联合办学,选派业务骨干到高等学府学习、进修等,提升了园林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沛县园林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园林铁军,为沛县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稳定可靠的应急管理优势
“沛园自管模式”在应急响应与突发情况处理上形成稳定可靠的应急管理优势。首先是应急响应的人员队伍有了保障。自管模式培养了沛县园林服务中心自己的服务队伍,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调集人员与资源,高效执行园林养护任务。此外,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不仅有效应对了各类园林养护中的紧急情况,还成功实现了对园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行自管模式几年来,沛县应急响应与突发情况处理上成效显著,不仅有效保障了沛县重大活动的安全开展,而且未发生一起应急响应与突发情况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园林绿化事故,为迅速恢复园林秩序,保障市民的安全与休闲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令人骄傲的荣誉奖项
2021年12月,沛县高票通过“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验收,与无锡市、江阴市一同被省政府授牌; 2023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县城”复核,并被推荐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运动公园入选住建部科技司示范项目,同时被评为徐州市“古彭杯”优质工程奖;徐沛运河公园被纳入省特色风貌地带项目;张良路道路景观提升工程和汉润路道路绿化提质增效工程被纳入省“乐享园林”奖补项目;永兴路口袋公园和汉城北路口袋公园被纳入2023年第一批次省级奖补项目;“一廊四园”被纳入省美丽宜居城市示范项目;大风歌园林志愿服务站荣获“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廊道园林工人驿站荣获省“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在各项工作中的卓越表现, 也提升了沛县园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这些荣誉也成为了激励园林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六、规划与前景:“沛园自管模式”的未来展望
面对未来,沛县园林服务中心秉持为民情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向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新目标踔厉奋发,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绿地,结合城市“微更新”,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不断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有机融合,建成一批高品质“乐享园林”和“沛小筑”活力空间,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复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契机,让园林绿地成实现从“共享”到“尊享”的完美过渡,为沛县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持续赋能。
七、结语
“沛园自管模式”是沛县园林服务中心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它以根植于内心的为民情怀为基础,以压实责任、强化管理、 守正创新为理念,推动了沛县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 沛县园林人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谱写沛县园林事业的新华章,让沛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作者 蒋涛)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