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践行“两山”理念 潘安湖蝶变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2024年12月17日 16:09:11 中国城市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讲好美丽徐州故事,彰显生态环境铁军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近日,江苏省徐州市生态环境局邀请省市主流媒体走进贾汪区,开展“美丽徐州”媒体行主题采访活动,围绕潘安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洞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等主题,深入挖掘贾汪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

图片23.png

潘安湖湿地公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近年来,贾汪区感恩奋进,“高质量再造绿水青山”为出发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抓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合作框架协议》的大好机遇,率先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和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修复、绿色转型。坚持生态立区,持续开展采煤塌陷区治理,实生态修复。交出了新时代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贾汪答卷。

从塌陷地改造到修复样板

立冬时节,走进潘安湖湿地公园,湖面碧波荡漾,空中群鸟盘旋,游客悠然自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徐州市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地,村庄塌陷,坑塘遍布,荒草丛生。在采煤塌陷地整治工作中,贾汪区抢抓政策机遇,联合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在全国首创“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模式,将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成了国家湿地公园,实现了生态修复和景观再造。潘安湖塌陷地治理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示范。

据了解,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塌陷地治理,贾汪区先后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商湖、月亮湖、解忧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累计直接投入资金约10亿余元(不含潘安湖湿地公园投入资金),治理总面积12.53万亩,其中修复耕地7万余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2万余亩,形成湿地景观1.5余万亩。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生态重塑和经济发展“一个扁担两头挑”。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贾汪区将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大力推动农业、工业、文化等与生态的互促行动,用更多全方位的互促行动,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颜值转变成富民产值,让绿水青山变成更多的“金山银山”。

一直以来,贾汪区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拳整治环境污染,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砂石加工企业扬尘污染等工作,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堵塞漏洞,确保环保问题整改全面销号清零,让贾汪全域生态“颜值”大幅提升。大气环境方面,2022年全区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3.9%,绝对值及改善幅度全市8个国控站点中排名第一;PM2.5平均浓度首次迈入“30+”大关,降至38.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5%;PM10平均浓度降至73.0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综合指标全市排名第二。

图片24.png

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

秋末的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成为贾汪及周边居民登高望远的首选之地。五年来,贾汪区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总投资2亿元的大洞山南麓梯田整治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2019年度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工程之一,治理区域面积约1800亩,通过山林植被复绿、退耕还林、梯田修整、田间生态廊道构建等措施,改良土壤环境,修复局部农田生态系统,283座石头山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从15.4%提高到32.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大洞山荒山绿化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绿化造林的样板工程,形成了“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田”的生态景象,重新构建了大洞山森林生态系统,打造了全省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区域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贾汪样板”。

近年来,贾汪区荣获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贾汪区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转变。(赵宁)


责任编辑:尚瑞琳

环境保护美丽生态环境污染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