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建院学子新科技,为古桥保护添“智”力

2025年04月07日 20:04:44

在时代发展与科技浪潮中,现代桥梁凭借先进技术与材料展现强大性能。然而,承载历史记忆的古桥,因结构古朴、材质易损,常面临自然侵蚀的挑战,尤其是水下基础结构的隐蔽损伤,成为保护工作的棘手难题。近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古桥研究与保护团队带来了一项创新成果——“融合多源感知,AI赋能古桥水下结构健康诊断与修复”技术,并在绍兴八字桥进行了实地勘测,为古桥保护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古桥保护面临挑战,传统方法难解难题。绍兴八字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历经800余年风雨,至今仍在使用。然而,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微生物侵蚀及环境变化影响,其水下基础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传统的古桥检测主要依赖人工潜水勘查或局部抽水检查,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对古桥造成二次伤害。如何在不破坏桥梁原貌的前提下,精准诊断其“健康状态”,成为古桥保护的关键。

截屏2025-04-07 20.04.06.png

针对这一难题,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古桥研究与保护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融合多源感知,AI赋能古桥水下结构健康诊断与修复”技术。团队首先利用高分辨率声呐设备对桥墩、桥基进行扫描,获取水下结构的轮廓及损伤情况;随后,搭载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水下机器人深入桥底,实时传回影像数据;最后,通过AI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快速识别裂缝、腐蚀、生物附着等病害,并评估其危险等级。

“传统检测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而该团队的技术能在几天内完成全面‘体检’,并生成三维可视化报告,极大提高了效率。”团队负责人张乐乐介绍道。

除了精准诊断,该技术还能结合历史数据与材料分析,为古桥定制科学的修复方案。例如,针对八字桥水下基座的局部空洞,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适配的修复材料,既保证了结构稳固,又最大限度保留古桥原貌。

绍兴市文物局相关专家表示:“这项技术为古桥保护提供了全新思路,既能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风险,又能实现长期监测,对未来古桥的数字化建档与预防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古桥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高职院校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创新探索树立了典范。

未来,团队计划将该项技术推广至更多古桥及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并进一步优化AI算法,实现古桥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让科技力量真正成为守护千年古桥的“智慧卫士”。


责任编辑:朱兵

绍兴古桥

热点新闻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