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25 年会议在城市文化建设领域既延续了既有思路,又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不仅笔墨更浓、重视程度更高,其思想内涵亦更为深邃系统。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与转变:
一是目标更清晰。2012年至2024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 53.1% 攀升至67%,增速逐步放缓。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城镇化进程将进入稳定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城市建设模式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与品质提升。在过往的城市扩张过程中,文化建设存在明显滞后现象。本次城市工作会议确立内涵式发展导向,而城市文化建设正是践行这一导向的关键目标和抓手。
二是主题更聚焦。会议在总体要求中明确强调“文脉赓续”的重要价值,并在具体工作任务中,将“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的表述调整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任务专题的表述形式。这一变化标志着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的核心工作之一,其战略地位得到提升。
三是系统性增强。会议提出,需深刻认识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不仅着重强调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更注重城市软实力的建设,从软件、硬件等多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要求。同时,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与城市风貌管理制度,致力于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凸显文化保护传承的体系性以及城市文脉格局的完整性。
四是协同更全面。城市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其不仅涉及文化领域本身的问题,更关乎文化与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协同。会议提出要增强城市政策的协同性,强化各方面的执行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
为紧密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未来城市文化工作的战略指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城市既是文化建设的高地,也是文化浸润的主要空间载体。新时期的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应突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服务的均衡化、常住居民与游客的主客共享。构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完善城市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均衡化机制,保障转移人口在文化服务获取、文化活动参与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打破群体间的文化隔阂,使城市文化发展成果公平惠及每一个人,借助文化凝聚力增强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城市文化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精神纽带,坚决破除城市文化孤岛现象。
二是强化城市文脉系统性保护,实现城市文脉的赓续。树立全域化、全周期保护理念,整合历史、当代等各时期的文化资源,构建贯穿城市发展历程的文脉保护体系,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层积。推动文物、非遗、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的保护模式从单体保护向网络化协同、文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转变。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维系城市独特的文化记忆与精神标识,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是盘活城市文化存量资产,加速城市内涵式发展进程。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虽已建成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承馆、村史馆等多元化公共文化设施,但多数设施利用率偏低,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期的城市文化工作应突破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路径激活现有文化设施的内在价值,提升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能,推动存量文化资产从静态存在转化为动态文化生产力,释放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文化场馆的规划设计中融入运营思维,建设并运营好具有生命力、受市场欢迎的文化场馆。
四是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各维度的协同融合,推动城市特色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并非单一层面的工作,而是与城市建设的其他诸多方面紧密相关。因此,需将文化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绿化等各个领域,以文化为引领塑造城市整体风貌与功能品质,推动文化与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建设的全方位融合,形成文化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强化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化、差异化与个性化发展水平。
五是推进城市文旅农商体等多维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城市发展动能转换。打破城市产业边界,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纽带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重组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城市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与综合竞争力。以产业融合拓宽文化传播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双向赋能,增强文化软实力。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跨部门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体系,注重培育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市场主体,促进要素在不同产业间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六是构建多层级文化宣教体系,提升城市文化治理效能。突出对常住居民、社区文明意识的教育培育,使市民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活载体与积极传播者。建立从城市、市辖区、街道到社区的多层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文化传播与宣教网络。优化街道和社区文明宣教阵地布局,织密文化宣教网络,将城市文化精神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引导中;健全文化治理协同机制,联动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与管理,规范文化行为、凝聚文化共识。(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