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郭天财:为中国人饭碗里装满中国粮不懈奋斗

2021年07月12日 15:09:3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在麦田里。

麦浪滚滚、金波荡漾;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收获的是农民的幸福和希望。

田地里,68岁的“郭小麦”俯下身子揪掉一个麦穗,用手搓揉干净后,数数结实粒数,查看籽粒饱满度。不一会,他又蹲到麦田中,用卷尺测量麦茬高度,调查机收落粒情况。

这位被农民朋友亲切称为“郭小麦”的农学专家名叫郭天财,是一位有着37年党龄、44年教龄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就在今年“七一”前夕,郭天财受邀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并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师生并肩守麦田

攻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953年,郭天财出生在愚公故里——河南省济源市深山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童年经历过吃不饱肚子的岁月,能吃上白面馍是他那时最大的梦想。

1974年,高中毕业的郭天财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当年,书生意气的郭天财为自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对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郭天财倍加珍惜。1977年,郭天财以各门功课均为“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小麦科研工作,从此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耕作栽培方向第一学术带头人,郭天财多年来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一直在小麦高产栽培研究领域深入探索。

郭天财对记者说:“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我国是全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就有1个产自河南,足以见得河南小麦生产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怎么才能在确保小麦持续稳产高产的同时,让农民节本增收?是摆在小麦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深知这个课题的重要性。”

“为了高产高效栽培小麦,我们团队需要经常奔波在小麦试验地和农村麦田,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别人都往家里跑,我却往试验田里跑。妻子常说家就好像是我的‘旅店’,我心里只装着小麦和学生。”郭天财无奈地说,“但妻子最终还是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行业内普遍认为,河南省小麦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作为小麦高产的领军人物,郭天财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郭天财接任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从那时起,他便根据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基本国情,带领小麦栽培创新团队,以每一个五年计划亩增产小麦50公斤为目标,开展全省性、综合性、超前性的小麦高产与超高产攻关研究。

在郭天财看来,种小麦是个技术活:“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已由1949年的42.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4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25.5亿公斤增加到375亿多公斤,河南一个省的小麦产量就超过了北京、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夏粮产量的总和。”

不仅如此,为完成高产攻关目标,郭天财带领学生从筛选利用品种入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高产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特点、形态生理指标等,制定了一系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并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系列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生产上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

躬身俯首

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

千里沃野麦飘香,又见丰收粮满仓。对于郭天财来说,这是他见过最美的风景。

丰收的美景离不开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化提升。郭天财告诉记者,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十分困难。从事农业科研的人都知道,作物栽培研究立项难、争取经费难、出成果难、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难,历来被视作为育种者“作嫁衣”,既无名又无利,既辛苦又劳累,许多原来从事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纷纷转行搞起了育种。

郭天财深知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一如既往地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坚守在这块被人冷落的阵地上,一直奋战在小麦科研和技术推广第一线。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常说:“每逢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经常能在田间地头看到郭天财老师熟悉的身影。他要么是带领着课题组在田间考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制定麦田管理对策;要么是为农民讲课,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小麦。经常身处农村的郭天财,已成为许多农民的良师益友。”

“小麦要想创高产,种啥?咋种?咋管?得问郭老师!”这句话,在许多农民中间交口相传。熟悉郭天财的人都知道,他衣着朴素,哪怕穿的是皮鞋,也经常会沾满泥土,就像一位地道的农民。

在郭天财随身携带的提包里,经常放着两把工具:一把小铲子和一个钢卷尺。“小铲子是用来到麦田里挖土看墒情和小麦根系生长情况,钢卷尺是用来测量小麦的株高等生长状况。用这两个小工具,我可以随时诊断研判小麦的生长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麦田管理意见和对策。”郭天财表示,“我经常下乡调研,到基层指导小麦生产,深知农民对高产的期盼和对科学技术的渴望。”

“我所从事的栽培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且实践性很强,所以我要经常到地里去,到生产一线去,到农民中去。”郭天财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小麦科技工作者,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融入到粮食增产中。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保障粮食安全

让国人碗里装更多河南粮

了解郭天财的人都知道,他一到地里就高兴,只有亲眼看了小麦的长势,心里才踏实。在郭天财看来,小麦虽然是年年种、年年管、年年收,但每年又都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麦田土壤墒情好不好?病虫害严重不严重等,每年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得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措施、新对策,为领导决策小麦生产当好参谋,为农民科学种好管好小麦做好技术指导。”

郭天财还谈道:“中国虽然是全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但还不是小麦生产强国,我国小麦产量多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品牌众多杂而不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小麦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对此,我们要在确保小麦持续稳定增产的同时,积极培育节水、节肥、节药、多抗、广适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研究推广配套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国产小麦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国家口粮绝对安全。”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郭天财看来,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在不断提高产量、筑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如何让我国城乡居民吃小麦吃得更营养、更优质、更绿色、更安全,从而满足人民对小麦主食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是农业科技专家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题。“如何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如何保障小麦高产优质的同时节水节药,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郭天财表示。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依靠自身力量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国之大者’。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围绕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河南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小麦,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小麦优质化、营养化、多样化、绿色化的市场需求。”郭天财说,“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坎要迈。要真正解决小麦生产的‘卡脖子’问题,还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让中国饭碗里装更多的河南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12日  第11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