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治沙伏魔” 足慰初心

2021年07月26日 15:14:02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石光银近照。胡安华摄

石光银和其孙石健阳在探讨经济作物育苗技术。 张 巍摄

2021年6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石光银缓步走上领奖台,在雄壮昂扬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佩戴上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生于1952年的石光银是我国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来,他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出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近日,为了探寻石光银治沙造林的历程,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了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站在林地前,石光银介绍说:“眼前这片6000多亩绿洲所在地就是以往令人生畏的‘狼窝沙’。”

新中国首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此刻正蹲在林地边观察樟子松的生长情况。他轻轻用手拢起地上的沙子,看着眼前的一草一木,感慨地说:“治沙造林是大事,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牵头奋战“狼窝沙”

荒沙碱滩变绿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这是多年前毛乌素沙地边缘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定边县的石光银,对此类情形亦印象颇深。他说,为了躲避流沙侵害,他的父亲曾举家搬迁9次。

谈起石光银与治沙结缘的故事,要追溯到他7岁那年。

记者了解到,当年的一天,石光银和邻家一个5岁男孩在野外放牧时,遭遇了沙尘暴袭击,石光银被沙尘暴刮到了15多公里的地方。这让年幼的石光银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石光银在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圪塔套村任小队长期间,带领全村人苦战三年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打破了当地人“在沙漠里种不活树”的旧观念,也坚定了他以后坚持治沙造林的信心。

对于石光银而言,198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春季,他带领100多人打响了“三战狼窝沙”的攻坚战。“但由于风蚀沙埋,加上缺乏经验,头两年我们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到30%。大家苦没少吃,树却不见活多少。”石光银说,“当时很多人因此都放弃了。我想治沙不能蛮干,于是就跑去问专家,看看人家怎么种树。”石光银请教林业专家后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并不科学,只有乔木、灌木结合栽种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1988年春天,石光银带领群众开始第三次奋战“狼窝沙”。他采用科学的“障蔽治沙法”搭设了800多公里的沙障,使得九成树苗都活了下来。

在定边县老百姓的心中,石光银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沙英雄,带领乡亲们实现了当地从荒漠沙地到绿色海洋的巨变。

一组数据显示,3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着陕北硬汉团队在承包的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不仅如此,石光银治理荒漠、植树造林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周边乡镇以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一些乡镇上千户、近万人踊跃承包治理沙漠的积极性,使成片的荒沙碱滩得到了有效治理,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治理荒沙、碱滩,构建绿色生态环境,是我永远的梦想。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石光银深情地对记者说。

舍小家为大家

造林铺就致富路

当过村干部和农场场长、开治沙公司……虽然工作经历丰富,但对于石光银而言,最让他难舍难弃的,还是用毕生精力实现治沙的梦想。

石光银认为,治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自己之前无论从事何种岗位,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最终都可以应用到治沙的事业中去。这既是人生的机缘,也是事业的归宿。

目前,以石光银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正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村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石光银谈道:“治沙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自我经济支撑。所以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向沙漠要效益,是我的发展大思路。”

在石光银的带动下,定边县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石光银便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踏上致富奋斗路。

据了解,1997年、1998年、2001年,石光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他治沙造林事业最艰难的时期,主动将定边县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0户、272人迁到位于定边县定边镇的十里沙。他不懈努力,帮助成立了十里沙行政新村,并在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给每人划拨了3亩水地,并且打了水井,盖了住房,架通了供电线路,帮助村民植树造林,种菜种粮,发展养殖业,带领他们走向脱贫之路。此外,2019年3月,为了让十里沙村进一步实现脱贫致富,石光银捐款45.08万元给村民新建322座移动大棚。如今的十里沙村,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天然气、通污水管道,还有文化活动广场,村民安居乐业、和谐向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石光银的治沙公司共帮扶了定边县300多户、1000多位村民脱贫。

面对采访,石光银说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痛失爱子。2008年植树节这天,石光银唯一的儿子石占军从宁夏银川调运树苗返回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

据知情人士介绍,石光银安葬爱子后的第三天,便强忍着巨大悲痛带领治沙公司全体员工奔赴治沙造林第一线。

采访中,石光银谈道:“我为何要坚持,一是过去这里的环境恶劣,老百姓填不饱肚子,而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尽最大努力把治沙这件事干好;二是虽然痛失独子,但是也要给世人一个交代,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爷孙俩治沙接力

梦想与事业代代传承

如今,来探访石光银的人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在一望无际的林地中,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头顶烈日辛勤工作。

这个场景已经被传送到十里八乡,爷孙俩并肩战斗的画面已成为“狼窝沙”林地里最美的风景线。

有时,石光银会和孙子石健阳在林地里探讨林业经济及生态治理问题。看到记者在场,石健阳显出些许腼腆,他如今已把爷爷的事业当成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石光银告诉记者,石健阳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加入到爷爷、父亲的治沙队伍中,现已成长为懂得林业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

从13岁起,石健阳便利用节假日参与植树,跟着爷爷、父亲慢慢积累了不少治沙造林的经验。“那时我年少不懂事,只是跟着爷爷,他做什么我做什么。”石健阳说,“直到高考那年,我才坚定了要走林业道路。”

在石健阳的记忆里,爷爷石光银最牵挂的是沙子、最常去的地方是沙地。“从小到大,看过爷爷太多劳作时的身影,他是我的榜样。所以,我要回到家乡,带着所学的专业技能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生态建设、治沙造林事业中去。”石健阳说。

未来,石健阳希望把“远程操控”“网络营销”等技术普及给更多人,让他们在治沙的同时,也能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治沙事业不仅需要树苗、技术和资金扶持,更需要接班人的传承,这样才能长久发展。”石健阳表示。

对此,石光银说:“不仅仅是我的孙子,我还要把治沙这件事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让更多人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推动国家的治沙工作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努力做好它!”讲到这,石光银饱经沧桑的眼神中透露出了坚定之意,“因为这就是我的初心所在。”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26日  第16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