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

2021年10月25日 15:07:39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文 全亚军图

游客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写生。

圆明园遗址公园里用“玻璃罩”保护的文物遗迹。

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自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火烧抢掠后,原有的20万平方米建筑物中,残存的仅有蓬岛瑶台、双鹤斋、海岳开襟等三处园林风景群及另外二三十座殿阁、亭榭、庙宇、值房和园门遗址。

2021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浩劫161周年纪念日,在这特殊的一天,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公众免费开放。不少游客当天携亲带友前往公园,在国耻之地回顾历史、激励报国之志。

作为一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公园,圆明园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一直受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2018年以来,圆明园管理处和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了“圆明园研究院”,对遗址保护展开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修复养护遗址

彰显文化风采

中国城市报记者近日走访获悉,圆明园遗址公园于1988年1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年6月29日对公众开放。开园运营33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对公园进行了大量遗迹、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在公园管理模式上也不断完善和创新。201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成为代表首都魅力的一块金字招牌。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除了公园运营管理外,历史与文化研究、遗产保护与利用、园林与生态保护、多元价值阐释与传承等都是管理处的日常工作。“我们要努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他说。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包括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内的六个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2021年4月,海淀区印发《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工作安排,以正觉寺为核心建设的圆明园博物馆为示范项目之一。

在此基础上,如何应保尽保、全面挖掘、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存,加大文化内涵研究阐释力度,彰显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成为圆明园管理处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为圆明园最著名的景区之一,西洋楼是圆明园管理处今年主要修缮的建筑。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园内注意到,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为游客打卡必经处。虽然西洋楼建筑遗迹如今看上去是素色,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也曾“色彩缤纷”。

“有着‘西洋外表中国心’特征的西洋楼,柱子内部是木头的,然后砌上砖,最外层的大理石上有很多西洋纹饰用的就是琉璃构件。”李向阳说,“这些通过榫卯方式嵌入的琉璃构件颜色丰富,有黄绿色、天青色、翡翠色等。”

据了解,圆明园管理处启动的“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项目,对包括24件瓷器、5件琉璃在内的29件文物进行修复,这也是管理处首次尝试针对西洋楼遗址琉璃构件的修复工作。其中,被修复的文物包括闻名遐迩的青色琉璃构件、孔雀蓝琉璃构件、斗彩水仙杯和青花龙纹盘等文物。

对圆明园遗址公园建筑物日常维修、景区日常养护、湖面补水及水环境保护等经费是圆明园管理处每年的主要财务支出。数据显示,2020年圆明园管理处全年支出的相关费用合计31461.06万元,项目支出8930.55万元,占当年支出合计的28.39%。

高校联盟参与多领域研究

加强圆明园文化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一直受到众多高等院校的关注与重视。今年10月,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以下简称高校联盟)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共同主办“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1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成果展”。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联盟8所成员单位近两年来对圆明园“历史研究、遗产保护、建筑规划、文创设计”等相关领域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工作。

在圆明园正觉寺顶楼区域,记者注意到这里正展示着高校联盟“学术著作、科普读物、研究报告、模型烫样、文创产品、雕塑作品、视频播放、游戏体验”等不同形式的研究展览和实物。

谈到高校联盟近几年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工作时,张野说,主要依据圆明园的文化挖掘研究开发科技与文创产品,如重新规范提升圆明园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系统的文创基因图谱,开发多个文创产品IP、互动游戏、交互装置等。“目前圆明园文创店里的多种‘爆款’产品均是高校联盟设计的作品。”张野说。

近年来,在圆明园管理处和高校点对点合作过程中,一些曾经的难点被列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张野建议,未来,高校联盟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通过学科交叉协作,为圆明园攻克更多复杂的大课题。

除了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张野发现,圆明园的文化传播也有待加强:“圆明三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许多游客只知道西洋楼遗址所在的长春园,较少前往西部地区,对绮春园也不够了解,仅把它当成过路的地方。”

张野对此感到担忧,他认为公园内有标志性景区是好事,但圆明园文化博大精深,游客只局限某一处则无法高站位、全方位地了解圆明园历史。“所以下一步,高校联盟的工作就是如何引导好游客和公众的关注点与面,把圆明园更多优秀历史文化遗迹的热度烘托起来。”张野说。

数字化激活持续发展动能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圆明园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和产业价值。圆明园管理处对遗迹和文物进行数字修复,部分信息收录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游客可在圆明园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这种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圆明园历史盛况的方式也是近几年圆明园管理处和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遗产建筑与数字媒体相结合不仅为数字化圆明园提供策略性研究方案,还能推动遗址公园游览模式的创新。

“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给我们重新认识和表现圆明园的建筑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魏昀赟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再现圆明园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语境。”

之前,数字化建筑遗产以复原展示为主要目标。对于圆明园这类的遗址公园,专家往往只能通过数据、图样和烫样去进行技术复原,然后再以数字化技术进行仿真呈现。这种展现形式的问题在于,游客的首次体验感通常效果很好,但由于缺乏参与性、故事性、互动性,而导致此模式无法持续引人关注,从而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

借助此前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的充足研究数据和文化基因图谱资料,魏昀赟团队站在当代人审美基础上,将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以全新的数字绘画和多种艺术形式予以二次加工,使之具备新的活力与动能。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我们设计了多类型的数字产品。儿童对应的是科普小游戏;喜欢网游、电影的年轻人可以线上体验沉浸式互动剧情。”魏昀赟表示,这些动画故事、历史场景和建筑模型都面向用户进行精准再创作,并对个别老旧元素进行调整删改。“如仿真的建筑形式就不适合放在儿童游戏上,因为这不符合该群体的审美标准;而在电影画面中,则不能单有漫游的形式,而要融入相应的历史故事。”她说。

2021年,魏昀赟团队与圆明园管理处尝试了数字文创产品的开发,借着十二生肖“马首”回归不久的热度,以“马首”形象为主的数字文创产品陆续推向市场,反响热烈。因此,魏昀赟计划下一步围绕“马首”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设计线上小游戏,以提升年轻群体的关注度。

此外,深受游客喜爱的西洋楼景区也被制作成颇具艺术性的数字动画,并由此衍生出明信片、丝巾、抱枕等诸多文创产品。“围绕一个IP打造一系列以数字动画为核心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拓展圆明园文化的传播广度与传承深度,还能提升圆明园公园相关单位的市场意识和产业竞争力,起到一种良性循环的功效。”魏昀赟说。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0月25日 第23 版)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越玥

圆明园圆明园遗址公园文物考古张野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