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北京玉泉小学:探索教育新模式 打造幸福新范本

2021年11月29日 17:59:1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玉泉小学内的“玉玉、泉泉”主题雕塑。玉泉小学供图

玉泉小学校长高峰打扮成“大白熊”为学生送礼物。李艾艾摄

近期,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收到一封特殊的家长来信。信中提到,一位四年级学生在上课期间对老师准备的资料产生质疑,并把平时在科普读物中学到的知识向老师和同学们作了解释。该学生的爷爷奶奶得知事情经过后非常着急:“上课怎么可以顶撞老师?”但学生自信满满地说,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还和同学们一起为他鼓掌,感谢他的指正和科普。

看着孩子脸上写满了骄傲,这位家长也情不自禁地提笔致信向学校诉说心里话:“学校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开放宽容的心态,使同学们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表达观点,时刻充满着自信心和幸福感。”

定义好属于学生的幸福人生

以“幸福教育”模式著称的玉泉小学,一直以来受到不少兄弟学校、上级教委和新闻媒体的关注。除了教育教学成果多次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百余项竞赛成绩获得国际、国家和北京市金奖、一等奖外,学校教学质量在区域监测中始终保持优质位次。故此,有关部门曾给该校颁发了一块“一个最具幸福感的学校”牌匾。

11月下旬,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玉泉小学进行实地探访。步入校门,即可见到广场正中立着的罗荣桓元帅雕像。墙上刻记写道:玉泉小学有着一段悠久的红色历史,前身是1960年由罗荣桓元帅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现国防大学)附属玉泉路小学……

“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时刻铭记学校的历史与光荣,并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玉泉小学副校长石颖说。

196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小学合并到玉泉小学,并移交海淀区政府管理。2006年,玉泉小学合并金沟河小学和彩石路小学。2015年,中国科学院与海淀区政府实行联合办学,共建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

相关资料显示,玉泉小学现有84个教学班、3366名学生、246名教职工。无论是在海淀区,还是在北京全市范围内,玉泉小学都是规模较大的小学之一。

面对这么多学生,实现玉泉小学的办学宗旨——“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并非易事。

石颖表示,要传承校风、达成目标,首先需要定义好什么是属于学生们的幸福人生?“并不仅仅是吃好、睡好、生活好。”她解释说,“首先,学校要为学生们创设生动、活泼、健康、快乐的学校生活,将课程建构指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童年;其次,我们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基。”

在学校教学楼走廊里,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老师和学生们见面都会笑着相互问候,师生礼节之余,更有几分老朋友相遇的感觉。

课堂里严肃认真,课堂外轻松活泼。一位在音乐室里练习乐器的高年级学生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说:“除了日常基础课程外,同学们还会根据兴趣进行课外选修。既有常见的美术、音乐、体育、朗诵,也有社会、科学等难度相对较高的课程。”

“课堂外的实践课程不仅形式多样,且知识性强,很受同学们欢迎。”石颖表示,像超学科课程和家庭内的场馆式学习,校园外的农场劳动课程、小蚂蚁科考课程、国内外研学旅行课程等,都强化了学生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帮人们获得幸福

除了帮助学生打造幸福人生外,玉泉小学的教师们也时常体会到学校“幸福氛围”所带来的能量叠加。

教师幸福感强了,才能把幸福的因子传递给学生,从而正面影响学生。这种并非刻意营造出来的幸福感在玉泉小学的很多细节处都得以呈现。

记者注意到,学校里除了自由灵活的施教氛围、科学有效的晋升空间和渠道多样的交流机制外,还有温馨舒适的课堂环境、精心准备的食堂餐饮和功能齐备的图书馆、研究室。

“幸福教育”正是通过幸福教师的创造,去培育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而需要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获得幸福能力的教育。在学校管理者看来,打造“幸福教育”模式,一方面应让全体教师拥有物质、精神和心灵上的幸福收获;另一方面还应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进而拥有幸福人生。

要研究玉泉小学“幸福教育”模式,就绕不过该校现任校长高峰。这位从山东走出来的校长,被玉泉小学的教师、学生们冠以“亲切的好兄长、有趣的大朋友”之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过去,高峰经常问自己。结合了数十年的乡村、城市教育工作经历后,他深刻感受到,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课程、教学、教材、作业、考试、活动更不是目的,这些都是用来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手段。

高峰认为,教育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一些细节小事。这些小事就是要根据孩子们的发展,去设计一些具体的环节、情节。只有为孩子们慢慢将这些小事做精、做好,学校教育才能够越办越好。

谈到“幸福教育”的创始理念时,高峰表示,不应狭隘地将“幸福教育”理解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幸福”“如何去创造幸福”,而应把整个教育过程都做成幸福的教育,把“幸福教育”做成一种教育哲学。“我希望将学生、课程、教师、学校制度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建构起一种体系,让课程适合学生,让教师回归教育本真。基于学校现场和学生现实,开展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教学,这样就使学生、课程、教师实现了幸福的融合。所以,幸福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课程、教师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相互走进和分享的过程。”

“读书+远行”

实现“立德树人”创校初衷

在玉泉小学师生当中,流传着一句由“要么读书、要么远行”改编而来的箴言——“既要读书、又要远行”。

“这既是为了适应当今学校现实情况,也是我们为实现‘立德树人’创校初衷的一种教育新尝试。”高峰解释称,原句揭示了人的学习本质和规律,是人们对广义学习的一种正确解读。“在这里,‘读书’多指知识学习,是对间接经验的获得;‘远行’多指实践学习,是对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都是指广义学习。”

但是,为什么孩子进入了学校、听老师讲课、坐在课堂上读书,就会慢慢失去了这种天然的学习劲头、十足的探索精神?为什么孩子们慢慢地就不愿意来到学校了?

高峰分析,原因是过去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模式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学校和家庭只是通过记忆、背诵、理解、书写、计算、考试等枯燥固化的方式督促孩子们学习书本知识,甚至以测试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奖惩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模式束缚或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天性以及好奇心。

一个人如何保持一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高峰认为必须回归到广义的学习上来,既要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要进行实践体验的学习,不能仅仅强调和追逐其中一个方面,弱化和丢掉另一个方面。

“‘要么读书、要么远行’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和重要教育方式。”高峰说,“而‘既要读书、又要远行’是一个人成材的基本规律。”

如今,玉泉小学进一步延续理念、完善模式,让学生通过“读书”获得更多间接经验,再通过“远行”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直接经验,以实现创校初衷。

“我在乡村执教时,经常带着学生们到山野、田间、河流去观察花鸟鱼虫是怎样觅食、活动和休息的。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往往在课本上难以学到,需要通过眼睛、耳朵去直接认知。”高峰回忆称,很多教育工作者常说,学校有一面无形的墙需要被推倒,但除了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墙外,还有就是挡在学生面前,阻止其亲身探索世界的那堵墙。

“要把家长作为师资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进行融合,要把“户外远行”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保持家、校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一致。”高峰说。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29日  第12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北京
  • 玉泉小学
  • 北京小学
  • 课程
  • 读书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