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北京市东城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再谱老城发展新篇

2022年06月06日 16:28:10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北京中轴线—居民在钟鼓楼广场踢毽子。张传东摄

北京市东四南北大街修缮后景象。林萱摄

入夏后的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绿植高低交错、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别有一番闲静雅致韵味。“我从小就住在这儿。这些年胡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越来越惬意!”75岁的朱茂锦老人感叹道。

草厂四条胡同正是东城区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北京东城,是首都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集萃千年文脉,兼得一城繁华与自然;这里底蕴深厚,历经文化的积淀发酵,古朴与现代、怀旧与时尚交织交融。

近年来,东城区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正全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在这片41.8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围绕“靖、净、敬、劲、静、竞”,每天都演绎着城市蓬勃发展的生动故事,也创造着辉煌可期的老城新图景。

传承历史文脉唱好老城保护主旋律

从前的草厂四条胡同私搭乱建挤满院落,电线乱如蛛网……如今,这里按照原有的胡同肌理进行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后,违建被一一拆除、架空线入地,胡同厕所整洁明亮,排风系统、采暖设备一应俱全。一时间,崭新的墙面、绿植、红窗成为新景,胡同内美丽院落“遍地开花”,老胡同重现古朴风貌,老街坊过上了现代生活。“生在这、长在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感情!离不开!”现在朱茂锦老人有了新的身份:“东城守望岗”的志愿者,每天“巡街”让他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地段。

在东城区,168个社区,1882个“守望岗”活跃着5.8万余名“红袖标”。一个个普通的居民志愿者,本着“爱我东城”的朴素情感,通过开展邻里守望、治安巡逻、秩序劝导等志愿服务,维护着核心区的平安,展现了东城区做好社会秩序“靖”字文章,推动政治保障力提升的举措和机制。

特殊的资源禀赋赋予了东城深沉厚重、庄严大气的气质,也给予了东城人讲政治、顾大局的品格。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自觉树立“红墙意识”,把做好“四个服务”,全力保障首都功能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

与此同时,东城区注重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街区更新为抓手,统筹做好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工作,从整体上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树起老城复兴的示范标杆。

漫步在2.74公里的东四南、北大街,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一路相伴,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扩宽的步道、步入式花园、老字号商铺给曾经的“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增添了新韵味。秉承“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以“修旧如旧”下足“绣花”功夫是东城保护历史文脉的一贯理念。

注重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街区更新为抓手,统筹老城保护与民生改善,做好城市品质“净”字文章,推动环境亲和力提升,东城区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与底色驱动创新的城市发展之路。

强化文化赋能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悠扬的乐声在青云胡同弥漫开来,这是在青云22号颜料会馆上演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美妙的传统唱腔让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重焕活力。

在东城区,像颜料会馆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建筑不在少数。18.5片历史文化街区,1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13处挂牌保护院落……当传统文化与高质量发展聚合时,这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富矿”如何迸发出更大能量?“崇文争先”理念给出了答案。

“崇文”作为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东城文化优势,通过“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并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争先”是价值目标,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

近年来,东城区先后完成太庙、社稷坛等文物腾退,推进皇史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开放利用;成立文化发展研究院,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美后肆时”等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建成,“大戏东望”“故宫以东”品牌持续闪亮;实现“全国文明城区”五连冠……东城区通过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做好文化文明“敬”字文章,推动文化影响力提升。

此外,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积极通过“文化+”融合文化要素,以科技赋能、金融加速、消费带动,实现文化产业对内融合、对外跨界,持续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构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获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产业地均收入稳居全市首位;王府井持续引入品牌首店、旗舰店和创新店,加快国际前沿品牌集聚,被商务部授予“全国示范步行街”;打造前门地区成为全市六个“夜京城”地标之一;完成隆福寺商圈一期改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窗口效应更加明显。

在文化引领下的区域产业提质升级,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保障。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内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东城区将32位“紫金驻企专员”派驻130余家企业,为企业解决政策咨询、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类型问题近千项。

“紫金服务”品牌引领、“放管服”改革加速、“办不成事”登记窗口解难、“驻企专员”上门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出炉,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跑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东城速度”。

近年来,东城区努力探索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做好产业发展“劲”字文章,推动区域生产力提升,确保主导产业扛起大梁、新兴产业锦上添花,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民生为先共谱干事创业同心曲

“以前花坛杂草丛生、车辆乱停乱放。现在您看这院儿里,路平了、灯亮了,停车位也富余了。住宅墙体新做了保温层,真是顺心又暖心。”龙潭西里8号楼居民韩女士说,“现在我们的幸福指数特别高!”

近5年,东城区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92个,这也成为了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东城区始终坚持把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落脚点,做好社情民声“静”字文章,推动社会凝聚力提升。

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校际、学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居全市第一;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积极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申请式退租”,退租居民2000余户,腾退简易楼109栋,完成棚户区改造8542户。在东城的民生蓝本上,一串串成果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今年3月,因涉及疫情,北新桥街道北小街3号院及其周边部分胡同被划入封控区、管控区。这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大杂院,共有居民91户、198人。与楼房不同,平房院面积大、居民户数多,厕所、厨房大都在屋外,这些都让封控工作面临挑战。

面对难题,东城区协调各方力量组成的“党员突击队”不光有冲锋在前的担当,并且创新工作方法,发挥了高效的治理智慧。一张图纸上,封控、管控区一目了然,各家各户的典型信息密密麻麻标注在上面;一本台账手册里,能精准掌握每一户的位置、情况和生活需求。有了“一图一册”,这个核心区首例封管控区的工作很快捋顺,居民们在家安心“阳光宅”,遏制了疫情扩大蔓延。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斗中,东城区广大党员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意识,全力以赴、坚定不移,最大力度筑牢疫情防线。区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全区深查细排、快筛严管,最大限度消除潜在风险;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7×24小时高效受理群众“急难愁盼”诉求,“1+10+53+N”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体系高效运转,全力保供稳价;下沉干部活跃在社区防控的“前沿阵地”;党建引领下的“东城社工”昼夜奋战,倾力筑牢社区疫情防控“篱笆墙”,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在城市历史演进中,不仅有文明进步的足迹,更渗透着最具人文精神的生活态度、价值理念和文化传承。东城区努力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不仅是在战“疫”一线,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红色资源丰富的东城区不忘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做好干事创业“竞”字文章,推动队伍战斗力提升。东城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民为先,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谋福祉、解忧困,凝聚起干事创业的蓬勃力量。(图片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6月06日  第05 版)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越玥

北京市东城区胡同历史文化老城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