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组织部门必须自觉把组织工作这个“子系统”放在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棋局”中定位布局,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大方向、主旋律,持续优化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理念、完善方式方法,在服务全县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要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以确定性锚定方向
“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是中央对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对组织工作同样适用。当前,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就业方式深刻变革给组织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但方向问题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重要的确定性。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组织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始终坚守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政治路线的根本定位,实时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新部署,以融入大局、促进大局的行动自觉,在新征程中展现组织工作的新作为;始终把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抓干部、人才、组织、党员+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1+4+1”工作布局,整体谋划、统筹抓好各项工作;始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准确把握全县发展的时与势,想深一层、想细一步,超前谋划、提前部署,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始终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在充分估计困难和阻力的前提下科学设定目标,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凡事从坏处准备,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保障组织工作提质增效和出新出彩。
要做难而正确的事,
以知难而进彰显担当
所谓“正确”,是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所谓“艰难”,是突破旧秩序、打破惯性思维、直面矛盾阻力的过程。实践充分证明,难而正确的事,是最值得去做的事,也是取得突破就能带来整体跃升、跨越发展的事。
近年来,组织工作破解了不少难题,但仍有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2015年,党中央就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但目前干部“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到龄免职(退休)、违纪违法被处理、任期届满离任、身体状况等方面,调整不胜任、不适宜干部还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干部管理标准绝不能降低到不违纪违法就行的低水平,对于违纪违法的人要下,对于没有原则性大过,但不适宜或者在岗位上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同样必须调整。
再如,优化调整“空心村”“薄弱村”党组织、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牵扯精力多,涉及面广,是具有较大难度、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但一旦做成,就是一件具有突破性、引领性、标志性的难而正确的事。
又如,人才不足一直是制约推动永和县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协调联动,齐心协力,既招引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也招引服务生产、保障生活的普通人才;既招引党政人才,也招引专业人才;既“刚性引才”,也“柔性引才”,把能为永和县发展作贡献的人才资源,都纳入全县的招才范围。
做难而正确的事,没有拼的精神是不行的,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情干事、不等不靠,始终保持定力、耐心、韧劲,以破解重点难题带动整体提升。
要做长期主义者,
以久久为功厚植根基
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承前启后,接续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一年抓几件事的拼劲,也要有几年抓一件事的韧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步步为营保证年年有成。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抓好正在做的事情,解决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又加强长远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组织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既要考虑到明年县乡领导班子换届的近期需要,还要着眼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对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规划;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既要解决好当前发挥组织作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要着眼于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的要求;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大力引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又要重点培育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本土人才。我们要增强战略定力和耐心,怀揣长期主义者的坚定,遏制“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冲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要坚决破除惯性思维,
以破旧立新激发活力
组织工作讲原则,但不是死搬教条、机械僵化。我们必须敢于克服思维惯性、行为惰性、路径依赖,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使组织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比如,干工作要讲灵活性,就要最大限度挖掘政策潜力,由凡事喜欢说“不行”向千方百计要“办成”转变。但讲灵活也要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把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贯彻到组织工作方方面面。
再如,提高选人用人精准度要改变以往“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接触干部”的状况,对干部的真实情况,不是光靠一次考察就能全面了解掌握的。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常态化“无任用”调研、大范围谈话等有效手段,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时间、不定位于任用,通过在现场察看、听取街谈巷议和百姓口碑中,全面了解干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工作时间内外的真实表现,确保所用之人经得起检验。
又如,要坚决克服杜绝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善于用标准化生产的方法抓组织工作,每一个目标、任务、标准、进度等尽可能做到细化、量化、标准化,使各项工作指标“硬”起来,确保每项工作都做到有声有色、有形有影、有感有效。要善于用品牌建设的理念抓党建工作,围绕“群众受益、媒体关注、上级认可”的目标,分领域、差异化打造党建工作品牌矩阵,通过一个个品牌推动党建工作更加具象化、可视化,使组织工作既无处不在又实实在在。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21日第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