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 > 热点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探索形成“四区联动”治理新格局

2020年01月13日 17:59:27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马 源

北京市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党员服务群众基地,老人们正在尝试用橘皮进行艺术创作。      马 源摄

学院路街道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启动后变成地区居民放松休憩场所。

学院路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供图

北京市学院路街道逸成社区组织少年儿童在逸成体育公园开展活动。

学院路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供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是高知汇聚、高校林立、产学研迅猛发展的高科技集聚地。辖区内有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央企、国企和科研院校构成了学院路街道“大院”聚集的情况。学院路地区拥有55名院士,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不计其数,被誉为科创之源,学府智城。

当前,学院路街道面临着空间环境需要升级、社会环境需要治理、社区类型复杂多样等难题。面对辖区单位缺乏深度连接机制、议事结果难以落地等存在的实际问题,学院路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抓落地,下狠功。充分利用“吹哨报到”改革契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四区联动”基层治理新格局。

区域化党建

助力“社区营造”

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多、人员构成复杂的老旧社区,辖区内分属八家物业和产权单位。长期以来,因为社区与产权单位沟通不畅导致的社区治理难题层出不穷。如何找到社区共建共治的新路径,成为摆在二里庄社区党委书记魏立面前的难题。

党建引领下,协调驻区单位、职能部门和居民代表成立“社区议事委员会”成为了解决难题的突破口。

二里庄社区党委通过落实“一会总协调”机制,牵头各单位“协同作战”,先后啃下了几块“硬骨头”:

在清理私装地锁工作中,党员带头行动,社区组织全部力量合力攻坚,短短一周时间就将380余个地锁全部拆除,而且无一反弹。

小区物业产权单位较多,社区公共区域的绿化保洁一直由街道保洁员承担,存在垃圾不能及时清扫的现象。社区党委通过与小区内多家产权单位签订环境卫生清洁责任书,实行包片责任制,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形成小区环境常态化管理。

小区内石油附小向居民开放操场,为社区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免费场地;社区内幼儿园联合居委会每年举办两场亲子活动,向居民传授早教知识。

实施区域化服务协调机制以来,驻社区单位共建积极性高涨,主动与党委协调解决共建经费难题,全力配合推进取缔占道游商、清理店外经营等多项民心工程。

2017年,二里庄社区内“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正式对外营业。魏立通过沟通协调,将二里庄社区党员服务群众基地建在了养老机构内。

“我们想利用养老机构的平台为社区和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提供服务。”魏立说。

“每月20日,养老机构都会安排专人给我们社区老人修脚、剪发、按摩。”社区居民叶洪英说。

养老机构也为驻区单位提供了服务群众的平台。“端午节,辖区学校的学生们来到养老机构和老人们一起包粽子。重阳节,驻区单位编排了节目给老人们表演。”魏立说。

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营造,就是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作用,提高党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将区域内松散的单位和组织统筹起来协同发展,打造和谐有序、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社区。

整合党员资源优势

服务居民

“我们把在职党员的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在职党员利用自身优势服务社区居民。”逸成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秀清说。

律师党员定期为社区居民普法;医生党员举办医学知识讲座;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党员召开咨询会,为考生家长答疑解惑。“让具备专业技能的社区党员,为社区做实事、做好事。”张秀清说。

逸成社区内原本有一片绿地退化缺失、私搭乱建问题严重的荒地。在街道党工委的协调下,经过不到一年的环境整治,这里已建成辐射周边的逸成体育公园。

“我们几位老邻居经常约着来体育公园健身。”逸成社区居民任卫国告诉记者。

以党建为引领,发展成果让居民共享。背街小巷环境提升,梳理闲置空间后再利用。在学院路街道的各个社区,公共服务空间正在逐步优化,居民们更愿意走出家门,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友善。环境美了,人心更美了。

“四区联动”

共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街道基层组织是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是带领党员骨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坚实堡垒。

学院路街道把29个社区划分为7个边界清晰的街区,推行街区更新治理模式;以公安“两队一室”改革下沉为契机,做实街区工作站,建立实体化“吹哨报到”平台,做居民身边的“12345”;设置“四站一室”“功能嵌入式”街区治理平台,对居民各类需求、问题和矛盾采取分级分类响应处置。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抓落实的“最后100米”,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治理,在落实“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的主体责任过程中,充分发挥市级、区级、街道和社区四级联动响应机制,坚持“向前站一步”,承担起枢纽角色。“在党建引领下,我们追求真正地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把群众身边的事,就地解决在身边。”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说。

针对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聚的特点,学院路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大院”将“围墙”打开,变“浅交往”为深入联系、落实合作,将园区建设融合到社区、街区建设中。

学院路街道内的“石油大院”分属石油大学等数家产权单位,由于对公共空间管理不善,形成了私搭乱建成片、环境脏乱的“城市伤疤”。

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请来“石油大院”内产权单位负责人召开“吹哨报到”恳谈会,最终与石油大院内七家单位达成发展共识,签订《石油大院共治共享公约》,拆违、治脏、治乱,互相开放空间,腾退2000多平方米作为公共空间,建设新老建筑共生、职工居民共生、各类文化共生的“石油共生大院”。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书屋、亲子活动空间、养老空间等民生工程,文化业态也将在这里落地生根。

治标更要治本。不仅修补好“伤疤”,还让其成为符合现代化城市定位的新兴地标。这当中,破除“大院”壁垒,建设辐射全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学院路街道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全新探索,目标是构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弥补城市功能短板和公共服务不足。破除“大院”壁垒,更多的是破除思想上的壁垒,将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落实到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在党建引领下,最终实现街区、校区、园区和社区四区联动的资源深度整合,和谐有序发展。

街道用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园区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学院路街道在自身“大院”聚集背景下走出的新路径,也是通过党建渠道引导辖区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的创新实践。打破行政隶属壁垒,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整合辖区资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向前站一步,向后退一步。这背后,是学院路街道以党建为抓手,推动街区、校区、园区、社区融合互动,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四区联动、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街区”,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让居民真正从中获益。“我们主动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事,为老百姓解忧。”冯志明说。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月13日 第 18 版 )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