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 > 本报原创

从“谋赛”到“谋城”,体育消费须精准施策

2020年09月21日 15:17:39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

随着我国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这一新兴消费领域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支撑形成发展新动能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马拉松、休闲健身、康体训练等引发了全民健身的浪潮,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曾经的小众运动逐渐成为热门的大众运动,电子竞技、竞赛表演、赛事转播等更促进了体育娱乐化,而同时,体育产业与文化、科技、旅游、健康等产业的不断融合,更不断拓展了体育的覆盖范围。由此,购买体育装备、参与体育培训、观看体育比赛、租用体育场地、体验时尚运动等体育消费内容成为了人们消费的新热点。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体育消费的大时代。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共有上海、深圳、成都、西安、南京等全国40个城市(区)入选。这些城市将在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落实和开展试点工作。面对体育消费的大时代,城市该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开拓体育消费蓝海?

多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体育消费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保障逐渐加大、外部动力明显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内生增长、消费升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挑战。这要求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既要有公共服务、消费经济的视角,也要有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考量,更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不少城市热衷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基础设施、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如何避免造成浪费和损失,处理好重大赛事体育场馆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后期商业再利用也是必须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广州亚运会部分体育场馆至今仍面临利用率不高、商业化缓慢的尴尬局面,甚至被认为“是广州的累赘与负担”;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也让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奥运设施在赛事后不到两年就因维修不足而残破。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不仅要结合全民健身的大政方针,还应对体育设施、场馆的赛后管理、维护和利用提前做好规划,不单纯“谋赛”,更要“谋城”。

打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不能局限于体育本身,更要有全局意识、综合视角,走特色发展道路。面对日益增强的体育消费意识、不断扩大的体育消费人群,各城市还需立足自身的地理、历史、文化优势,补齐有效满足个性化、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的短板。如少林寺所在地河南省登封市承袭武术传统,将武术馆校打造为当地特色产业,并拉动了地区旅游、制造等综合产业发展;山东省青岛市依靠良好的水域条件大力发展帆船体育项目,帆船运动与海洋经济、文化旅游、商贸餐饮、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当前,体育已经从公共服务领域向个性化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促进全民健康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各城市要精准施策,不断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现新路径,从而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壁垒,释放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9月21日  第02 版)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