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艺生活

专家学者对“新京剧”创新与实践予以高度评价

2020年01月17日 14:32:31 来源:中国城市网 作者:

1月12日,由国家创新发展与战略研究会和中国城市报社支持,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新京剧”创新与发展 2020 迎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新京剧”创新与发展 2020 迎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许红海秘书长致辞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时对“新京剧”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新京剧”致力于拓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渠道,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及好评,已成为新时代非常有代表性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名片,“新京剧”的理念、国际传播实践乃至效果完全符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宗旨,通过开展高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增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对“新京剧”的创新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对其发展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新京剧”传承了传统京剧的艺术精髓,但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闪现着创新的不易。如唱词按不同的主题和意境从中国古典诗词集句,通过采集佳句,重新组合,给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诗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这是一件十分有创意又十分不容易的文学再创作;从音乐唱腔看,既保留了京剧“皮、黄”调的韵味儿,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收借鉴中外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表现手法,对京剧的表演程式四功五法及行当都做了变革调整,可以说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大胆探索。这样“改造”过的京剧艺术更加贴近时代尤其适应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审美特点,可以使戏曲进校园产生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听)众能够看(听)懂、接受、欣赏并喜欢,有利于国际传播。

不少专家学者对“新京剧”产业化,围绕“新京剧”打造演出、培训、会展、交流、研发、设计、创作、制作等为一体的基地,推动演研产学一体化创新与发展,致力于戏曲艺术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戏曲艺术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机融合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发表意见。

储兰兰女士发表主旨演讲

此外,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储兰兰系统介绍了“新京剧”概念的提出、创新与发展历程、“新京剧”“新”在哪里,其特点及与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异同、国际传播与交流情况、进校园中学生的反响与效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下一步发展的设想与打算特别是如何在艺术上进一步完善、推动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考虑。强调“新京剧”讲继续以创新为引领,适应新时代、服务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国际性、包容性有机融合,尤其是继续秉持他们把传统京剧“唱念做打”新解的“唱中国声音、念中国故事、做中国概念、打中国品牌”的理念,重点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庞井君先生(左一)、蔡英莲女士(中)、池俊先生(右一)致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井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甘北林,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蔡英莲,中国中文卫视台长袁勇、海南大学副校长傅国华、广外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院长赵龙跃、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吴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张骐严等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从不同角度纷纷发言。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著名学者王立群以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杜近芳、孙毓敏、刘长瑜等通过视频发言。“新京剧”团队演创人员代表也发言谈了创作体会与认识。来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京剧院团、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人出席座谈会。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