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城市要闻

十六载深耕细作 人为本内外兼修 中国城市厚植文明之根

2019年04月03日 09:18:1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郑新钰

开栏语

一个国家能扬帆远航,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能生生不息,离不开肥沃的道德土壤。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精神家园日渐富足。

当文明之花开遍大街小巷,当道德之光普洒城市角落,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文明城市,不应仅仅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一把标尺,更是人民肯定城市发展成绩的一杆公平之秤。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文明应成为城市建设的最亮底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礼赞70年·文明城市巡礼”系列报道,为您展开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彩色画卷。

zgcsb2019040107p16_b.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向往美好生活,人民不仅对物质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精神文明的迫切需求也达到了空前高度。

城市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灵魂”。而文明,则是城市最为鲜明的精神底色。

zgcsb2019040107p14_b.jpg

文明之“火” 燎原传递

文明是一首歌,唱出世间大美大爱;文明是一支笔,绘出城市绚烂多彩。

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出台,一曲气势恢宏的“创城”之歌自此奏响。

2005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应运而生,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按照“自愿申报、逐级推荐、提前公示、择优评选”的程序,凡符合评选标准的城市均可申报。而后,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一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全方位检阅。

虽然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时间较短,但因其主办单位级别高、评比覆盖面积广、申请创建难度大,被视为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品牌,因而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展开激烈角逐。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城市开始从“外在美”走向“内涵美”,从“环境美”走向“生活美”。

如今,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已举行五届,表彰数量逐年增加,竞争力不断加强。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文明城市与城市文明是城市的“面子”与“里子”,如果二者兼备是最好的状态,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极高境界。通过文明城市建设这一抓手,设定指标加以考评是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城市文明形成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zgcsb2019040107p15_b.jpg

文明之“智” 以人为本

文明城市创建得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

浏览全国文明城市数据指标后不难发现,里面没有高深的理论和条文,都是一些点滴的文明细节,如“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这些指标看起来琐碎,实则要求城市戴上“显微镜”,聚焦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微之处。

因此,创建文明城市是系统工程,要内外兼修。用文明理念提振精气神,将文明行为作为筋骨。

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的城市生活更有获得感——

在街道,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被整治清理;河道清澈见底,绿化林木摇曳;各行其道的车辆多了,乱穿马路的行人少了。

在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安全完好,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自我约束的市民多了,乱丢乱扔的现象少了。

在家庭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德为重、孝为先、和为贵、勤为本”的家风被接力传承;友善互助的故事多了,吵闹不睦的行为少了。

在学校,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孩子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尊师重道的学生多了,打架斗殴的情景少了。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文明的情怀润物细无声地蔓延开来。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生的崇高理想,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理应为此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条件。城市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得很愉快、自由与有意义。

刘士林建议,文明城市建设要兼顾好政府的政绩和市民的获得感、外在的规范要求落实和内在的文明素质提高等问题,这些应重点借鉴中国传统儒家的乐教、诗教等做法,使得遵守文明规范规则不是一种来自外在的强迫和管制,而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要求。

zgcsb2019040107p19_b.jpg

文明之“诚” 久久为功

创建不容易,保持却更难。

为了避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情况发生,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每年开展文明城市年度测评,采取实地暗访考察、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察看了解各地的真实创建水平,增强政府压力感和责任感。

当下,全国文明城市已经建立淘汰退出机制。也就是说,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获得称号也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

“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在于,要让文明的要求能够变成政府、企业和每个人内在的、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准则。难点在于,文明无法用指标完全体现,不能仅仅停留在市容市貌的干净整洁,不能仅仅停留在检查时的表现,而是要转变为发自内心的自我需要和自我约束。”王伟表示。

诚然,一个城市需要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需要万家文明拼成的地平线。基础建设等硬环境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但文明素质等软实力则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不断升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设长效机制、培育文明理念、引导文明行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会让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中的28个省会(首府)、副省级城市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其中有4个城市因报送的测评材料中,有个别文件资料存在明显弄虚作假问题,受到通报批评。

对此,王伟认为,造假的出现要辩证地看,一方面说明文明并未真正内化为这些城市地方政府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地方政府自身的诚信问题;另一方面说明文明城市的考量工作还有改进空间。

“人民参与不够,城市想达到文明城市创建标准难度大,自然就要造假。所以要从制度设计的根源看待这一问题,只有让所有城市市民感觉文明与自己密不可分,才是杜绝造假的根本所在。”王伟说。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4月01日   第 07 版)

责任编辑:郭禹辰
  • 文明城市巡礼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