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沈阳:老工业城市向新而行

2019年11月29日 16:13:53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 王 楠

zgcsb2019112514p7_b[1].jpg

转型升级后的中车沈阳货车检修厂房内,工人正紧张赶工。

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供图

zgcsb2019112514p6_b[1].jpg

一列运输原材料的火车通过沈阳铁路局管内线路。

罗春晓供图

素有“中国工业摇篮”之称的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沈阳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心,以15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分布着钢铁基地鞍山、煤炭基地抚顺、化纤基地辽阳、煤铁基地本溪、石油基地盘锦、煤粮基地铁岭、电力基地阜新等7座大型工商业城市。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下,沈阳的工业发展劲头十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东北地区启动建设了大量工业项目,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工业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老工业基地在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重工业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沈阳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的代表之一,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如今,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逐渐复苏,沈阳正浴火重生,化茧成蝶,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业态,依托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新一线城市。

沈阳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传统资源型产业支撑

过去,沈阳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铁西区。铁西区由于工业水平发达,有“东方鲁尔”“机床之乡”等美誉。

“老沈阳人都知道,这里曾都是工厂,当地人的收入较之其他区域而言更为富裕。”走访中,一位铁西区居民告诉记者,“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们的思想僵化,铁西区依然失去了工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随着沈阳市资源型产业不断转型与转移,铁西区北部大批企业迁出,大部分工厂都变成居民区,仅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老厂房。

时光流转,铁西区的老厂房逐渐变成了工业文化园,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1905创意文化园,这里曾是沈阳重型机械集团的二金工车间。“二金工车间曾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创造了40多个‘共和国第一’。”市民陈先生介绍说,“2009年5月18日,沈重集团在这里用最后一炉铁水浇筑了‘铁西’两个字后,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位于铁西区卫工北街与北一西路交汇处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是除沈阳故宫博物院之外的沈阳拥有的第二个国家级博物馆。“馆内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冶金馆、汽车馆、铁西新区十年成果展等展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从1949年沈阳低压开关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块电磁铁,到1950年第三橡胶厂出品新中国第一批飞机轮胎,再到1955年桥梁厂生产新中国第一台250吨塔式起重机……中国工业博物馆中的很多展品见证了铁西工业区多次腾飞。

智能制造改变产业结构,沈阳呈现新兴工业生态链

沈阳的振兴在于传统资源型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形态不断更新提升。2017年,沈阳市政府发布了《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草案)》,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

“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沈飞民机、东软医疗等龙头企业,推进50个新兴产业、25个新型业态项目建设,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产值力争突破90亿元。”谈到沈阳的产业发展方向,市经信委副主任、市大数据局局长陈大为如是表示。

这意味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条涵盖了汽车零部件、航空、输变电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千亿产业链正逐步成型。

“政府将逐一对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同步出台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7+1’千亿产业集群。” 陈大为说,“除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传统制造业智能升级行动,推进一批制造业企业实施生产和车间的智能化升级。”

一段时间来,沈阳为力争成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示范区,在浑南、大东、沈北、铁西和于洪等五大试验区着手实施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

“政府从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以此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围绕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重点支持东网科技和辽宁移动在铁西区构建工业大数据中心,深度挖掘大数据商业价值和工业互联网业务,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悉,新松机器人产业基地内一些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技术的龙头企业率先开展制造模式根本性变革,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持续扩大国际竞争优势。

在铁西区,一套集智能数据化、网络信息化为一体的新“智造”模式正在试行推进中,“我们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面深度互联为基础,以端到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构建从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相关技术人员称。

铁路交通运输多拉快跑,助力沈阳经济快速提升

沈阳的产业转型、转移与升级离不开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与更新。在沈阳数十年的产业发展中,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部门承担了大量运输职能,为推进沈阳的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铁路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中具有触媒、同城、集聚与扩散、溢出、虹吸等五大效应。2012年以来,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铁路局)大力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基地41个,努力补强基础设施短板,拉动包括沈阳在内的整个辽宁产业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这一关键。” 沈阳铁路局党委书记汤晓光认为,铁路建设的推进,化解了沈阳及周边地区过剩产能,盘活了存量资源,带动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大客专和沈丹客专、丹大快速铁路的开通,构建了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拉近了辽宁各城市间的距离,加快了物资和人员的往来,带动了产品出口销售量,为沈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运输保障。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