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王健和他的白衣战友:

“国家需要时,人民需要时,我在!”

2020年03月18日 11:27:1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刘定春

图为2月21日,王健(左一)在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B区负压病房为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手术。阳宏佳摄

3月4日上午10时,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呼吸室外空气的新冠肺炎患者匡女士缓缓走向户外,隔着口罩呼吸着新鲜空气的她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如获新生。

另外一边,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王健和同事们微笑着向她挥手道别后,转身又回到了“战场”,这是他和同事们“逆行”的第49天。

也正是这一天,四川省广安市确诊的30例患者,已治愈出院26例。

“新冠肺炎可防、可治”   

2020年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二,小年夜即将到来,春节也越来越近。

上午10时,正在重症医学科进行病例讨论的王健,接到了医院感染科夏仁兴语气急促的电话:“刚接收了一名患者,发烧、咳嗽、呼吸困难,从武汉回来。”

通话不到10秒,王健警觉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顷刻间,他戴上口罩,拿上防护衣、隔离衣,直奔病人所在位置。

通过对患者进行胸片、CT检查,追问病人病史,结合病人症状,王健与夏仁兴同时意识到,该患者高度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

两天后各项检查结果都印证了他们的猜测。

“会不会人传人?怎样传染?能不能治愈?”一系列问题摆在他们面前,而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定论。但作为医生而言,治病救人再危险也得上。与王健有着同样担当的医生群体在这场疫情面前纷纷冲上前线: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院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放射科、呼吸科,一个专门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团队,一天之内组建起来。即便如此,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成功救治过H7N9患者、熟练掌握ECMO技术的王健,作为患者的主诊医生在首次与新冠肺炎“交锋”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底。

鲜活的生命危在旦夕,义无反顾冲向前便是医生的使命。上呼吸机、24小时守护观察、精准救治……从1月16日接收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开始,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便已打响,王健及其团队开始全天候驻扎医院,时刻关注着患者的情况和变化,在王健看来,随着病程不断发展,治疗方案必须再细化、再精准。胃管、气道、静脉、动脉、尿管、皮肤、肢体功能锻炼……基础护理必须做到位;呼吸机参数、病情、并发症预防、营养支持、血糖监测,专科护理一点不能疏忽。

尽管如此的小心谨慎,1月19日,王健收治的这名患者氧合指数直线下降,最低时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呼吸衰竭,情况危急。如何从死神手里抢回这条生命,考验着医生们的不止是耐心和细心,在“生死时速”面前,更需勇气与决断。

当机立断,与四川省专家5G会诊、优化呼吸机参数、保护脏器、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俯卧位通气……经过十余个小时的奋力抢救,王健和同事们终于把病人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5天后,病人可以间断脱机;10天后,病人解除隔离;2月2日,患者正式出院。“广安市第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四川省首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出院了!”消息传出,人们备受鼓舞:“新冠肺炎可防、可治!”   

“抗疫,既需赤忱之热,

亦要理性之冷”

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有的病人心脏有问题,有的要做血透,有的需要心理干预,有的血糖波动大,内分泌科医生也得上。王健将这些归纳为:“兵来将挡、土来水掩,一人一案,有时还要冒冒险。”2月3日,医院收治了一名74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用广安医院医生的话来说,“治疗过程‘惊心动魄’”。据介绍,该患者患有高血压、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胃出血等多种疾病,这就意味着治疗深静脉血栓需抗凝,但治疗出血要求止血;控制心衰要控制液体,但休克又需液体复苏。矛盾点摆在眼前,用药、用量稍微把控不准,病人很可能就“没了”。

治病救人、解难救急,唯有将治疗方案做到精准精准再精准!整个团队对患者实施24小时观察,每小时用药量、液体的出入量、病人热量摄入计算,输入液体精准到滴……但病人的情况还是在一步步恶化。2月7日,病人氧合指数进一步降低,血压也稳不住了,命悬一线!调试呼吸机参数、稳定血压、控制感染、保护脏器功能、增强免疫,好不容易将其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稳了”十几天,病人仍然无法脱离呼吸机。“必须考虑做气管切开手术。”王健提出方案,但团队中有人提出异议,气道切开,开放气道,病毒容易喷溅而出直冲操作者面部,操作者风险太大了。不仅如此,已经74岁高龄且基础疾病较多,老人能否承受手术,以及病人身上管道太多,气道开放后,护理难度大,风险大。种种困难摆在面前,争执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经过专家组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最终大家决定在负压病房中通过手术为患者抢回这一线生机。而王健则主动请缨成为手术的主刀大夫。防护服外套隔离衣,N95口罩外加外科口罩,护目镜包裹着原有的眼镜,三层手套,两层鞋套,最后覆盖一个面屏……2月21日下午,王健主刀,与五官科杨立、ICU唐晋一起实施手术。

三层手套太厚,感觉不到气管和血管;三层“眼镜”阻挡,视线也受阻。“原本只需10多分钟的手术,花了一个小时。”但让王健庆幸的是,手术很成功。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机支持力度逐渐降低,并很快调整为自主呼吸模式,之后顺利脱呼吸机,改成高流量吸氧。2月29日,患者达到新冠肺炎出院标准。

总结经验时,王健说:“救治患者,既要有挽救生命的赤忱之热,亦要有严格细致的理性之冷。” 

“战场上,

点点荧光已簇成炬火”    

奋战半个月,2月6日,王健终于睡了个懒觉。而这所谓的懒觉,也只睡到了早上8点。

“连续工作20多天,指挥部特批准我休假一天。”说是休假,但王健并没有离开医院,“不敢走,怕病人又有啥突发情况。”因为有放不下的病人,所以有离不开的医院,也有回不了的家。

算上今年,王健已连续十年春节没回在德阳的老家了,不仅如此,广安的家离医院10多分钟路程,战“疫”49天,他也没踏进过家门。“未着白衣时,我是家里的儿子、父亲、丈夫;穿上白衣后,我就是战士!”在王健看来,特殊时期的他们更要担起肩上的重任:“我的战友,都冲锋在第一线,我必须与大家并肩作战。”

同王健一样,医院1700余名战士不避险、不畏难、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向着战场“逆行”!感染科医生夏仁兴,因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而被隔离,隔离解除后,继续奋战在一线;泌尿外科医生凌强主动请缨到一线筛查疑似病例,对确诊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医疗服务科代小川刚做过肾上腺肿瘤手术,顾不上休息,快马加鞭奔波在后勤保障第一线;ICU重症护理组的诸仁伟,为了节约防护服,穿上了纸尿裤;放射科技术工作人员李超为了节约时间,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感染科医生吴小翠推迟婚期奔赴前线,24小时留在科室,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疫情下的他们体验了成人后第一次穿纸尿裤的不自在,体会了在厚重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也正是这些白衣战士,在危险重重、困难重重的疫情面前,同样是血肉之躯,他们不胆怯,不退缩,不低头。

2月13日,为了支援湖北,王健的两名战友又紧急奔赴最危险的“红区”。他们的请战书上写着鲜红的誓言:“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对于每个人来说,2020年的春天,让人永远难以忘记。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一场场生死拉锯战中,不懈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不容放弃的信念始终坚定。

“战场上,点点荧光已簇成炬火。”王健坚信,冰会消融,春水奔流,胜利必来!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