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江西婺源:产业富农 文明兴村

2020年05月07日 09:13:2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江淦泉

篁岭晒秋。

整治后的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

鄣山顶村茶农在合作社等待发放茶叶款。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村置身于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有着近600年历史。旅游开发之前,篁岭村一度成为“空心村”。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进入篁岭进行古村开发保护,通过资本注入、产权置换,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方式,对篁岭村320名村民进行搬迁,实现了“村民下山、游客进村”,让地道农民变为旅游从业者,构建起村民和景区的利益共同体。

如今,篁岭村已经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成长为国家4A级景区。篁岭景区周边的晓容、前段、栗木坑、篁岭新村等村庄有50余家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旅游脱贫”在这里已经变为现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篁岭模式”。

“篁岭模式”是婺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近年来,婺源县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在全国探索出一条具有婺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民宿撑起旅游新亮点

“十年来,我们修了6个民宿,推动了婺源上百栋的古宅得以保护利用,也推动了婺源‘旅游+民宿’新模式的诞生发展。”2011年,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吴志轩将清华镇“九思堂”老宅改造成婺源第一家民宿,把古徽州文化融入民宿主题,向游客讲述婺源故事。

民宿很快成为婺源的“热词”,吸引了众多外地人来“投资兴宿”。2015年,全国优秀景观设计师马志刚来到“中国儒商第一村”思口镇思溪村,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了“花田溪”民宿,短短4年时间,“花田溪”成为婺源最具人气的民宿之一。此外,“花田溪”解决了当地5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天气这么好,我们去采婺源绿茶吧!”4月25日,“网红老外”英国人爱德华在抖音直播里带领广大网民一起采摘婺源绿茶。2017年,爱德华与妻子廖敏欣来婺源旅游,却在思口镇延村“走不动道”了,他们被当地的徽派民居深深吸引,流连忘返。于是,夫妻俩商议,在婺源留下来,共同创办起江西省首家“洋民宿”——天净沙。2018年,天净沙民宿荣获被公认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成为婺源第一家打响国际品牌的民宿。

如今,婺源民宿行业方兴未艾,在江湾、思口、清华、浙源等地,以西冲院、将军府、九思堂、晓起揽月、水岸边等为代表的100余家精品民宿和500多家以农家乐形态为主的大众民宿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燃起了旅游经济新亮点。

“随着婺源全域旅游的高歌猛进,民宿在婺源呈现爆发式发展。为此,我们及时制定民宿标准,出台扶持政策,县财政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民宿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该县文广新旅局局长汪春辉介绍,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政府及时规范引导和给予支持,将有助于民宿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能更好地让民宿行业在婺源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治理兴起文明新乡风

秋口镇李坑村在1999年就开始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是婺源最早的乡村旅游景区之一,因“小桥流水人家”品牌而蜚声中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方利益也日益错综复杂,出现了“混乱-整治-又混乱”的“李坑之困”,景区管理混乱、游客体验度差、投诉急剧上升……让这个4A级景区拉响“摘牌”警报。

“李坑除了是村庄,还是景区,旅游经营活动往往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涉旅纠纷处置情形更为复杂。”李坑村党支部书记李义泉介绍,一些村民擅自在景区乱搭乱建、乱摆乱放,破坏旅游环境整体和谐,“2017年,我们利用婺源县开展‘守三规,创四无’(守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创无发案、无犯罪、无赌毒、无越级访)工程契机,再次开展整治,终于实现了‘李坑之治’。”整治之后的李坑村恢复了正常旅游秩序,村容村貌改善了、村规民约严格了、旅游人气又回来了……

“每年都有外地朋友来我们村游玩。我家的茶叶、笋干、香菇等土特产都卖出了好价钱。村里的贫困户都通过吃‘旅游饭’脱贫致富。”谈起村里的旅游环境转好,村民李晓红感触颇深,“乡村治理让我们李坑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越吃越有味。”如今,李坑村民经营农家乐120多家,住宿床位6000余张,一年光门票分红收入每人就有2340元,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000余元增加到3.5万元。

无独有偶,镇头镇冷水亭村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在村支书王津的带领下,成立冷水亭集体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有机水稻、茭白等种植业,拓宽村民脱贫道路。目前,冷水亭村132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总股金50多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冷水亭村有机稻米品质过硬、声名鹊起,每斤售价高达10元。村民忙生产经营,口袋鼓起来了,日子富起来了,冷水亭村也从原来的“上访村”摇身变成“上进村”,实现越级上访“零”发生。“现在我们想的是怎么赚钱,再也不想去上访啦!”村民纷纷感叹,文明新风扑面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风文明才能吸引游客来游玩,游客来游玩才能鼓起百姓‘腰包’,形成良性循环。”婺源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时森云向记者表示,在全县全面开展“守三规、创四无”工作,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等创建工作,以此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进而滋润全域旅游。2017年,婺源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2017年以来,婺源有8万户群众亮出“微家训”,新增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

产业撬起致富新动能

大鄣山乡鄣山顶村“藏身”在海拔930米的高山上,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全村158户都是茶农,是远近闻名的“茶叶村”。“2015年,我们成立合作社,跟武汉一家大企业合作,村民只要负责采摘,他们会派车进村直接把鲜叶装走,不但卖出了好价钱,也解放了茶农繁杂的制茶作业。”鄣山顶村党支部书记汪飞介绍。

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茶农”模式,带动村民“抱团取暖”,实现人年均茶叶收入突破6000元。加入合作社后,70岁的老茶农汪志钦每年光茶叶收入就能超过7万元。他说,加入合作社后,每年的收入都在增加,他跟茶打了一辈子交道,供养了3个孩子上了大学。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自古以来就是婺源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洪文胜介绍,茶业不但是婺源茶农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当地重点扶持的富民产业。“我们围绕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婺源绿茶产业园和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区,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20.63亿元。”

如今,婺源拥有茶园面积19.7万亩,茶业成为当地农村最普惠的富民产业。不仅如此,该县还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互促进,涌现出了赏花村——江岭、歙砚村——大畈、皇菊村——晓起、蜜蜂村——和村、体育村——黄砂……

“在篁岭村附近,贫困村江湾镇浯村发展了菌菇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该县扶贫办主任叶汉生告诉记者,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中,婺源以产业管长远,2014年以来,先后注入产业扶贫资金近30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0余个,实现贫困发生率由4.65%下降为0.43%、全县26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脱贫。(照片由婺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5月04日  第11 版)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