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西部之窗 > 政务

安居圆梦暖心房——青海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2020年05月09日 11:01:57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记者 王臻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东庄村危旧房改造后全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打造的美丽乡村。通讯员 马平 摄

从狭小阴暗的简易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红砖青瓦房,从坑坑洼洼的旧院子到干净整洁的新院落,在各类住房政策的支持下,经过10年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的政策实施,我省农牧区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青海高原上的村落正在摆脱贫困的影子,向着美丽富裕新生活前进。

“十三五”以来,我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同步完成国家下达的“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兼顾农村其他建房户危房改造任务,有力保障了农牧民住房安全。

2019年,按照全省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任务“清零”的要求,安排下达1.5万户建设任务,其中“4类重点对象”2551户,共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3亿元。目前,全省1.5万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已全面竣工,顺利实现“清零”目标。

精准不漏一户

精,就是精益求精,把工作做细做实。准,就是要准确无误,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

2019年的夏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达隆村的靳成良喜迁新居。

阳光透过玻璃照进瓷砖铺设的走廊,屋里亮堂又干净,这跟一年前还属于D级的破旧危房相比,简直翻天覆地。

“要不是赶上了好政策,我哪能住得了这么好的房子。”靳成良是达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通过大通县在农村危旧房改造方面的精准对象确定,家中只有一人的他享受到危旧房改造项目4.5万元的补助资金,后因自己无能力修建,由村委会与他人(工匠)协商签订合同承包修建,建设了45平方米的3间大瓦房。

一户都不落下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近年来,大通县对全县116个贫困村及贫困对象进行入户调查,精准确定贫困补助对象,并录入系统,到2019年底,共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9540户,累计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385亿元,资金到位落实率100%。

为进一步精准锁定目标,住建、财政、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职责分工,分别指导各地做好危房改造对象精准识别、危房精准鉴定、技术指导、质量安全和资金筹措等工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扶贫、民政和残联等部门组织各地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和一般户危房改造存量排查,逐户锁定改造任务,建立健全存量台账。

从河湟谷地到三江源区,从农区到牧区,逐镇、逐村、逐户精准识别、见房见人,全省确保房屋现状清、对象底子明,危房改造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2019年,全省农牧民危旧房改造73.86万户,全面完成危房“清零”任务。

给力不添负担

对于贫困户来说,进行危房改造,“会不会举债”成了最担忧的问题。

“一开始说要危旧房改造的时候,自己还担心呢,本来家里经济就紧张,这要是盖了房不光是钱难借,而且有了外债日子就更难了。后来听说县里根据实际情况把农民分为三档,像我这种建档立卡并无自筹能力建房的农户,每户一次性补助资金45000元,自己不用花钱就能重建新房,国家的好政策真是惠及我们每个人身上!”通过危旧房改造政策住进新房的达隆村贫困户李生军已于2018年底脱贫,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们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7年湟中县对全县265户没有建房能力的特困户由村“两委”组织施工队伍完成建房任务,对无建房能力的特困户由各地政府兜底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贵南县通过扶贫融资贷款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达到每户5.5万元,群众“零自筹”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

……

不搞“一刀切”,是我省贫困户危房改造的最大亮点。各地依据改造对象贫困程度、房屋危险程度和改造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群体、贫困残疾人家庭和一般户执行不同资金补助政策。

据了解, 2018至2019年,我省协调省扶贫局和省财政厅落实深度贫困地区行业扶贫“补短板”资金,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提高到农区每户5万元、牧区每户6万元,全面保证了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的落实。

从实施分档补助标准、提高就地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资金,到保障深度贫困地区资金筹措、兜底解决无能力建房户补助资金,不仅有效减轻建档立卡贫困户资金筹措压力,而且一系列的政策避免了因建房举债返贫现象的发生。

安心不再“忧居”

对于郑应邦和儿子来说,2019年的冬天格外温暖。

家住大通县朔北藏族乡郑家沟村的郑应邦告别了昏暗、破旧的老房,借着农村危旧房改造好政策的春风,基本“零自筹”住进了温暖敞亮的砖房。

砖混结构的新房里铺着花纹地砖,铝合金的窗框不仅让屋子变得明亮还提高了房子的密封性和保温性,不会再出现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情况。

据郑家沟村第一书记马鸣介绍:“为保证新建房的品质,村里74户危旧房改造房都具有绿色环保性能,安全质量达到A级或B级。目前,村里的污水管网改造收尾工作已经完成,为下一步水厕入户、优化住房布局打好了基础。”

为进一步保障农牧民住房安全,各地认真总结汶川和玉树地震的经验教训,在建房时增设了上下圈梁和构造柱等抗震措施,房屋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新建住房结构由土木、土石等结构形式逐步改造为砖混、砖木或框架结构。按照住房结构类型比例显示,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性能更为可靠的砖木结构、混合结构、石木等结构的住房比例达到了84.84%,而存在安全隐患的土木结构住房比例已下降到了15.16%,农牧民住房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农牧民通过新建住房增设保温节能措施,极大地改进了住房节能采暖和绿色环保性能,建筑节能逐步普及。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建成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在农牧区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