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西部之窗 > 视频

书写黔茶腾飞新篇章——从“四个转变”看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05月28日 15:43:01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书写黔茶腾飞新篇章

——从“四个转变”看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全国茶叶质量安全最好的省份之一,没有污染,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谈到贵州发展成绩时,为贵州茶“代言”。

“到贵州、品贵茶,能够品出健康、品出故事、品出乡愁,能够品出诗和远方。”——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接受新华网专访时,为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带货”,向广大网友发出诚挚邀约。

绿色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这是贵州茶的底气!

茶香业强。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在基地培育、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质量监管等重点环节集中发力,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从传统到现代、从产值到效益、从种茶到卖茶的“四个转变”。茶产业,作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已成为贵州特色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贵州,从种茶面积大省向茶业强省持续迈进。截至4月底,全省茶园面积70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610万亩,茶叶产量9.77万吨,茶叶产值245.2亿元,产量、产值分别较去年同期增6.54%、10.6%。

数量向质量转变: 打好生态牌,“绿色发展”底色亮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贵州茶产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让贵州成为大面积适宜产茶的地区,也为生产优质安全茶创造了条件。截至去年底,贵州700万亩茶园面积已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

今年初,各产茶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抢抓春时,保证茶青及时下树生产,同时,增种改种,打造规模化茶园。

随着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贵州茶的重心转移到产业的提质增效。

抓好农业科技服务就是牵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这其中,专业技术下沉是关键。

正值茶叶生产关键时期,一群茶叶专家分赴各大产茶区,奋战在最前线,将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织金县双堰街道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就茶园内黑刺粉虱导致的茶树烟煤病严重问题,计划在此建100亩示范田开展绿色防虫技术试验,引导带动周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在普安县,专家为当地贫困户宣讲《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指导农户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古茶树,真正发挥古茶树的价值。

截至4月30日,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茶叶科技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效果达到70%以上,实现化学农药减量100%,茶青增产大于20%。

2019年,从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到“冬季充电”,茶产业扭紧生产质量安全的每一颗螺丝钉。“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绿色,是贵州茶叶的底色,更是贵州茶园的基本色。

七星关区全区茶园绿色防控面积达10500亩;黎平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9.06万亩,有机茶园认证3936亩;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该村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上升到如今的90%以上。

传统向现代转变: 聚焦新科技,“贵州绿茶”气质优

在贵州,茶叶是践行绿色发展、培育生态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700万亩茶园,唤醒了贵州无数个山头,满目茶海、满眼苍翠。利用坡地农业特征念好“山字经”,贵州茶正进一步巩固好、提升好、利用好其生态优势,不断擦亮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绿色、环保、安全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茶产业立足生态,因势而谋。

从标准示范园建设到茶园投入品管控,从茶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标准化到市场拓展和宣传推介等各环节的推动,贵州茶产业已经进入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走向全产业链升级的新阶段。

科技兴茶,创新让贵州茶实现后发赶超。

品种科技创新,成就地方特色产品打造。在织金县,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凤凰山上试种“奶白”品种获得成功,如今已流转6000余亩,开始实施高山生态茶种植。近年,贵州相继成功选育了“黔茶8号”“黔辐4号”等无性系茶树良种,丰富了我省茶品种资源。

绿色防控创新,为“干净茶”保驾护航。在纳雍县雾翠茗香循环农业示范园区6950亩的高山生态有机茶园,3000多亩已经投产,茶农忙着采摘春茶。园区初步形成的“猪-沼(电)-茶(果蔬)-草”循环农业产业链以茶叶基地为核心、以沼气为基础、以畜禽养殖为辅助,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构建生态循环茶园。

生产加工创新,提升茶产品竞争力。近年,贵州省农科院茶叶所研究出微波杀青、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扁形茶不同脱毫、扁形茶加工、卷曲形茶机械做形提毫、红茶通氧发酵加工等新技术。在全省21个县,85家企业应用推广。

产品品类创新,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贵茶集团在全省建设抹茶专属茶园3万亩,建成碾茶生产线50条;紫日科技、南方嘉木、陆圣康源等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脱颖而出,开发出车用茶枕、茶籽油、茶酒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谋划在先,贵州树立起高质量的贵州茶标准体系;精细制造,茶产区建设出一片片高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工艺,推动着贵州茶叶工业化持续发展。

产值向效益转变: 拓宽致富路,“靠山吃山”农家乐

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效益。自2018年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力量,茶产业正升腾起400多万茶农致富的希望。

从解决温饱到安居乐业,茶让湄潭县的乡村成为了美好家园。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的茶园面积超过1.2万亩,茶叶企业62家,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0多元。以茶叶为纽带,村里人进城卖茶、城里人下乡打工,城乡互动自然而紧密。如今多少城里人羡慕说:“走,去湄潭当农民!”

从“单打独斗”到“以短养长”,茶为林下经济添了份力量。今年,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群乐村的530亩黄金茶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套种了辣椒苗,预计今年套种的辣椒收入80余万元;凤冈县龙泉镇柏梓顶山上,今年在新茶园里套种太子参480亩,在老茶园套种黄精620亩,年毛利润在600万元以上。

从单一经济到融合发展,茶产业链不断延长。湄潭县兰馨庄园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茶园综合体,每年实现综合收入千万余元,并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了茶旅发展双翼齐飞;去年,铜仁市实现抹茶产值3.2亿元,带动1.2万茶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从默默坚守到赢得认可,贵州茶原料正逐步渗透到各行业。前不久,“贵州茶”这块宝藏被茶饮业挖出来,喜茶在贵州自有茶园产出的茶叶,已经在天猫旗舰店上市。供应链企业河南逅唐茶业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贵州包下茶园、建毛茶加工厂,今年的目标产量是80万斤。目前,喜茶位于贵州的自有茶园,已带动周边村寨数百人就业,并通过专业团队给茶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先进耕种工具,保证农户收入的稳定。

茶产业多元化开花,探索出一条又一条致富路,为“造血”扶贫增效益,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种茶向卖茶转变: 推广新模式,“黔茶出山”品牌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在贵州茶产业的其中一个实践,就是将产品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种出来”只是第一步,要想让群众眼中的绿水青山变成荷包里的“金山银山”,让贵州茶成为“金字招牌”风行天下,就需要有大市场,并且在推广上需要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以“黔茶出山·风行天下”为主题的贵州茶产业推介会先后走进上海、南京、济南等省市。从国内到国际,从北国到江南,从网络到电视,高密度、多元化的贵州茶产业推介已经成为常态。

而今年,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期间,茶叶的线上推广和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为‘余庆干净茶’代言!”前不久,余庆县委书记走进茶园,面对镜头,当起了余庆茶的代言人,在网络上掀起了热潮;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元埂脚村,4名脱贫攻坚帮扶干部拿着手机走进茶园,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带货功能,帮助茶农现场销售春茶……

“带货”成为了热词。“直播带货”的交易额不断刷新纪录。

“红色是基因、绿色是本质。现在我给大家介绍湄潭翠芽。”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当天,湄潭县委书记县长走进了“云上茶日”直播间,开展直播带货湄潭优质茶叶产品活动。据统计,在活动的近50分钟时间里,各直播平台高峰时段收视总流量达到了30万人次。

同日,2020年国际茶日暨第十二届全民饮茶日活动——“美美与共”云茶会中,“贵州冲泡”方法演示通过直播推介给全球203万茶友,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同国内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斯里兰卡、印度等18个国家进行联动,并通过多家媒体平台开展视频、图文直播。

这一个个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活动模式,让我们看到,观念嬗变所带来的巨大动能。

在大数据盛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贵州茶只有稳中求进、稳中求变,才能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实现茶产业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与对外开放互动融合,才能在时代的洗礼下历久弥新,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如今,茶产业正带着无限动力与活力,奔跑在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上,诉说着“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的绿色故事。(记者 金忠秀)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