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南京江北新区 双区叠加,吹响高位攀升集结号

2020年06月24日 10:53:49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 全亚军 王 楠

在江北新区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展示馆,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落户江北新区的新金融项目。全亚军摄

图为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桥北社区网格红色驿站。红色驿站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代办、爱心义诊等服务。全亚军摄

2020年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设立五周年。201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江北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第十三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2018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全力打造江北新主城的工作重点。隔年后,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在江北新区正式揭牌。根据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南京片区正建成以“两城一中心”为特色的高端产业地标,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形成新一轮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南京江北新区牢牢锁定“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加快推进创新名城先导区和“两城一中心”建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吹响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高位攀升集结号。

研创经济

促进“两城一中心”成型

五年时间,从无到有的南京江北新区已经初步展露“南京新主城”的姿态。“基因之城”“芯片之城”“新金融中心”的城市定位让这片创新热土成为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区域的一颗耀眼明珠。

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南京江北新区自获批设立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推动区域产业转移、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当地政府的主要目标。

如何出台精准的产业政策?首先得有科学定位和长远规划。在许多新区企业家看来,新区政府对产业政策发展大方向的准确把握,是其不断推出有效政策,带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供给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五年来,江北新区用仅占南京5.9%的土地,实现了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个季度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的成绩;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50亿元跃升至289.8亿元,年均增长17.9%;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03亿元跃升至3798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增长势头强劲。

目前,江北新区集聚了集成电路企业200余家,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链企业900余家,各类金融企业500余家。新区“芯片之城”和“基因之城”已初具雏形,“新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

而在几年前,新区的产业结构几乎还是空白。

“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缘于政府将产业与创新牢牢结合在一起。”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与产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创新没有产业,什么都是空的;有产业没有创新,区域也难以快速发展。”

江北新区将目光聚焦于对“研创经济”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研创经济中的研是研发的研,创是创新的创。”罗群说,“我们把江北新区的经济结构分为研创经济、实体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三大类。

之所以要主推研创型经济,主要是它符合新区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方向,罗群认为,在许多产业集成区内,芯片设计、细胞研究、金融领域和健康产业等并不乏见,要做出自身特色,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孵化课题创新。

“研创经济落到产业上就是目前江北新区主打的‘两城一中心’概念。”罗群介绍说,“一个是芯片之城,一个是基因之城,还有一个是新金融中心。”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把这些元素糅合到一起,罗群解释说:“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政府若想把企业留下来安心发展,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唯有这样,企业家们才能请得来、留得住。”

多措并举

吸引科技型企业入驻

五年来,江北新区招商引资不断突破,重大项目接连落地,大中小科技型企业纷至沓来。这背后,是江北新区营商环境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优化提升。“我们以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为目标,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创新突破,持续深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逐步探索建立‘3+2’企业暖心服务体系。”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许多企业家和创业者对新区企业入驻和高效的审批环节纷纷点赞。“简便快捷,以人为本!”一位从事医药行业的企业家张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总部在新区设置了办公点,提交完所有申请材料后,2个工作日就完成企业开办,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也让我们的办事人员足不出户即可领取执照。”

全面精简涉企证照,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完成,查封登记、异议登记等10项业务均实现现场办结,其他存量房交易登记(不含银行贷款审批)、符合条件的个人非住宅类抵押权首次登记等其他业务均实现48小时内办结。审批程序的快速高效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提高了新区的综合竞争力。“除了审批程序外,新区对重点项目的审查效率也在不断提升。”罗群介绍说。

据悉,新区率先实质性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通过联合预审、联合踏勘、信用信息确认、承诺合同签订及公示等流程,对方案稳定、风险可控的项目,发放施工登记函,变项目从“先批后建”到“先建后验”。“现在,重大产业项目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完成,过去的21个环节也缩短至8个环节,我们在全市率先试行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实现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罗群表示。

高效的审批流程推动了新区各大重点项目保质保量快速推进,今年3月8日,江北新区2020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总投资768.1亿元的41个项目集中开工,围绕“新基建”谋篇布局,进一步助力新区夯实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记者了解到,本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22.4亿元。项目涵盖5G智能装备基地、TJ科技、龙华智谷、能源科技国际研创基地、人工智能等11个“新基建”领域关联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均超过1/4;光电科技企业中心园、哈佛数字化医学中心等综合性、国际化、总部型项目占比超六成。

软硬件改革

提升江北新区内生动力

从请来到留住、从空白到繁荣,除了独具特色的招商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外,江北新区政府还有一项制胜法宝,即体制机制改革,使其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2017年,江北新区按照“大部制”原则,将一般区县设立的38个部门大幅精简为15个职能机构,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创新监管手段、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年8月,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揭牌成立,原本分散在新区各单位的执法权和审批权得以集中。

自贸区南京片区落地后,江北新区管委会与自贸区南京片区管委会一体化融合运行,实现体制精简高效。在江北新区,用人机制也更加灵活,打破身份边界,提高岗位适配性成为主要考量因素,聘任制公务员、全员岗位竞聘、清北“名校优生”招聘等创新模式不断推进。

2019年,新区再度对街道体制进行改革。过去,江北新区的街道是区级单位,下面设有一个主任和若干个副主任的编制,副主任下面有30多个科级岗位。

为了促进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提升,新区政府将机构精简成数个岗位,街道副主任对多项工作一肩挑,街道人员总数控制在180—200人;权利也下移到基层区域,让一线工作人员开展街道工作能够结合实际,更加高效。

“软件和硬件升级后,就是将新科技融入其中,通过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街道和社区的信息化改革。”罗群说,“‘信息化+网格化’一方面为常态化防疫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被用来探索社会治理新机制、新模式,通过搭建平台、强化培训、健全机制、严格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实现基础信息建档、事项流转办理、工作情况调度等信息化,这都极大提升了新区街道治理精细化水平。

得益于改革精神下的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驱动,江北新区正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罗群表示,未来的江北新区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抢抓自贸区发展新机遇,整合“双区”资源,早日实现南京新主城和品质之城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