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西部之窗 > 品牌

黄河首曲,绿水弯弯润草原

2020年07月15日 17:21:01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辽阔的草原以宽广的胸怀哺育着黄河。王生晖 摄

玛曲县牧民群众香浪节。南加扎西 摄

牛奶飘香,丰收的季节。师小刚 摄

玛曲县牧民群众剪羊毛。扎西仁青 摄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

从青入甘的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在甘肃“两进两出”。在甘南草原划出“第一次”壮美的曲线后,经临夏、出兰州、穿白银,一路向东,千折万转,奔腾入海。

作为黄河上游的甘肃,如何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陇原乐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日前,记者一行从兰州出发,溯源而上,到达黄河甘南段,一探究竟。

“黄河首曲”扬清波

时下的玛曲草原,碧空万里,一望无际,宛如一块绿色的地毯。星星点点的帐篷炊烟袅袅,悠闲自得的牛马或低头饮水,或奋蹄奔跑。

这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黄河首曲湿地。从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的母亲河,流经此处时,突然一个回弯,形成了秀美绝伦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之首曲景观。

“秀美玛曲,源于河水”。藏语称黄河为“玛曲”,它是我国惟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份。在这里,蜿蜒流淌的黄河水获得了充分的滋养、补给。因此,玛曲,被誉为“黄河之肾”“中华水塔”,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这幅美景来之不易啊!”甘南州黄河保护与建设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王致君对记者感叹道。

甘南,有着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最原始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辽阔的草原和大片的沼泽湿地,以其宽广的胸怀哺育着黄河。甘南以占黄河流域4%的面积,补给了占黄河总径流11%和占黄河源区总径流58.7%的充沛水量。可是,玛曲,这个有着“天下黄河蓄水池”之称的蓄水池一度悄然缩小。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玛曲境内数千泉眼干涸。28条黄河主要支流中,11条常年干涸。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锐减。

党中央高度关注甘南生态环境问题。2007年,国家启动了总投资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得以重新出发。

“黄河项目”换新景

“我们非常珍视‘黄河项目’,这是当时甘南建州以来最大的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甘南的厚爱!你们看,我们单位的全称是——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指挥部办公室,这是全州县级单位里面名称最长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哪一个能少?”身为办公室主任的王致君笑言。

珍视,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从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到修建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还有建立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甘南全力实施“黄河项目”,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

截至2019年6月,“黄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34亿元,超过规划总投资的八成。游牧民定居工程、牛羊育肥小区、草原鼠害治理、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等生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走进玛曲,我们目睹了一道道新景象——

瞄准草场超载压力大、草畜不平衡这一导致生态恶化的症结,堪称“牧区的一场革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让玛曲县黄河两岸的很多牧民搬进了牧民新区。这些世世代代靠放牧为生的牧民群众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定居下来、圈养牛羊。

这个全县没有一亩农田的纯牧业县,现在有了2400多座养殖暖棚。越来越多的牧羊人,成了养殖产业的带头人。新型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牧民收入,也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结合“黄河项目”的实施,牧民群众也主动参与到治沙中来。

“玛曲草原的沙化恶化趋势明显得到遏制了!”玛曲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项目负责人马建云告诉记者,如今,从欧拉乡欧强村到河曲马场的黄河沿岸30多公里范围内,一路过去,几乎看不到大一点的沙丘了。

“高原明珠”迎机遇

为了保护母亲河,在甘南,“黄河项目”并不是独奏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生态立州”,成了甘南最响亮的声音。

2014年,甘南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甘南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

曾几何时,甘南丰富的江河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使这里的小水电建设红红火火。然而,小水电项目对当地黄河生态的破坏,却是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的。

“近年来,甘南没有修建一座水电站、没有开发一座矿山、没有污染一条河流,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底色得以恢复,大美甘南的形象和颜值全面提升。”甘南州委主要负责人言语铿锵。

随着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加入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初步遏制。

自2015年开始,借助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甘肃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黄河玛曲段两岸垮塌的河道开始得以大面积治理。

玛曲县欧拉乡欧强村村支书老道告诉记者,村里一大半牧民的草场都在黄河边。每年夏天,河水一上涨,草场都要垮塌5到10米。冬天,风一吹,这些垮塌的河岸还引起沙化。

“现在,河岸修了护坡,再不怕黄河水对我们家园的冲刷了。”老道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王致君说:“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甘南的特殊关爱,令我们备受鼓舞!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把黄河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做好!”

王致君向记者透露,现在,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编制工作了……

治沙护草,还黄河两岸绿色

在甘南藏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拔草的人个子长不高,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

草原和水,这两个上天赐予的恩惠,对藏区牧民群众而言无比可贵。有水的地方才有草,有草的地方才有水,这是牧民心中亘古不变的信条。

甘南,总面积七成以上都是天然草原,有272.27万公顷(1亩≈0.067公顷)。可是,曾几何时,被称为“黄河之肾”的玛曲草原牧草减产,鼠患猖獗,沙丘纵横……草原无力承担“不可承受之重”,大自然的惩罚相继出现。

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天然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相继安排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了退牧还草、鼠害综合防治、沙化综合治理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

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玛曲草原重新焕发出新绿,流经玛曲的黄河也再次得到充沛的补给。

一大早,我们出玛曲县城南行,来到位于黄河边的尼玛镇萨河村。

阵阵风儿吹过,只见围栏牧场中的牧草迎风摇曳,河道两岸的草原却稍显单薄。走近了看,这些新长起来的草丛被各式各样的灌木丛悉心地保护着。

“这些短草和灌木是近几年修复治理的成果。”玛曲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毛云飞告诉记者,这里的黄河河道两边,曾经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丘。

据2013年甘南州第二次草原资源普查分析,全州272.27万公顷天然草原中,近八成退化了,沙化草原面积5.33万公顷。

拯救,刻不容缓!2012年,玛曲县启动了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

“没有了草原,我们牧民就没有了依靠。”玛曲县河曲马场第五牧业生产队牧民才白听说政府要治沙,第一个举双手赞成。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才白投身治沙事业,如今,才白家曾经沙化了多半的草场都绿了,他还当起了草原管护员,每年有1.2万元的工资。

治沙,靠的不只是勇气。一开始,玛曲照搬河西地区的治沙模式,效果却并不明显。

“照搬不行,我们就不断探索经验。”玛曲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项目负责人马建云说。一开始,他们种植的披碱草和灌木不耐寒,根系也比较浅,一到冬天常常连草带根一起被风吹跑。后来,在披碱草中混种燕麦,利用燕麦强大的根系保护草种,再在沙丘表面混铺黑土和牛羊粪增加稳定性。几年下来,玛曲探索出了一套颇具当地特色的治沙模式。

2012年至今,玛曲县已经治理流动沙丘0.17万公顷,全县五分之一的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项生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甘南天然草原得到有效恢复——截至2018年底,甘南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96.87%,相较于10年前提高4.87%;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原比2004年减少了近三成,剩下154.2万公顷;全州草原平均草群高度增长了近一倍,鲜草产量提升了三成……

草原上的草绿了,黄河里的水清了,牧民群众的日子好了。甘南草原上,黄河静静流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