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西部之窗 > 政务

告别苦日子 迎来新生活——崆峒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年07月16日 15:58:19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

告别苦日子 迎来新生活

——崆峒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崆峒区麻武乡麻武村新貌。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保勤

平凉市崆峒区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2011年被列入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抓住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三个关键”,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2018年9月,崆峒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摘帽后,崆峒区对扶贫对象应纳尽纳,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实现105个贫困村、1.2万户4.88万人脱贫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451户1511人,贫困村退出率达到100%,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4%,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70元增加到6216元。

盛夏时节,行走在崆峒大地,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生机勃勃,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换穷貌 “搬”入新生活

山大沟深,道路狭窄崎岖,群众居住分散……这是崆峒区南部山区的真实写照。自2015年起,崆峒区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让贫困群众告别土窑洞、吃上自来水、走上硬化路。

见到宋万良时,他正在牛棚里添草、喂水。宋万良把眼前的13头牛视为宝贝。去年卖了3头牛,收入了3万多元,穷了半辈子的宋万良感觉“腰杆硬起来了”。

宋万良曾是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贫困户。以前,他家住在山底下的土坯房里,一家人靠几亩耕地维持生活。

2015年,峡门乡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农户进行了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并在安置区建设肉牛养殖小区。

宋万良掏了1万多元就住进了8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还分到了一座牛棚。

“我们对迁出区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种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初步形成了以牛产业为主导,带动林果业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如今,颉岭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靠养牛每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说。

行走在如今的颉岭村,道路直通农户家门口,绿树成荫,文化活动广场设施俱全,一派幽静宜居的农村新气象。

脱贫攻坚以来,崆峒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98户10088人,其中贫困户648户2393人,统筹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改“穷业” 培育富民产业

脱贫攻坚的根基在于发展产业。

“麻武村山大沟深,如何带领群众致富一直是个‘头疼’的事。”见到麻武乡麻武村党支部书记韩爱军时,他正在牛场和上门的牛贩子商量价格。

两年前,麻武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地,建成标准化牛棚5栋,青贮池3座。麻武乡整合产业帮扶资金,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肉牛、资金、生产农机具折价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探索出“股份合作、保底分红、长期受益”的脱贫新路子。

今年53岁的陈晓军在牛场打工已有两个年头。合作社成立之初,陈晓军将自家的7头牛入股合作社,年底分得股金6000元,在牛场干活每个月有2400元的工资,年收入3万多元。依托养牛场,陈晓军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2019年年底,第一次分红现场会上,38户村民领到4.2万元的入股分红资金,33户村民领到33770元土地入股分红款,13户村民领到107164元劳务入股分红款……

目前,合作社共吸纳78户农户入股,带动周边新增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40户,有效推动了当地肉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依托牛产业,崆峒区将扶贫扶到根上。从2017年至今,全区养牛户增加了1500多户,基础母牛存栏增加了1.4万多头,有3124户贫困户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占全区脱贫户总户数的28%。目前,全区共饲养肉牛18.7万头,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牛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推“三变” 进行市场化引领

崆峒区的川区乡镇适宜蔬菜种植。

在安国镇上李村蔬菜示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武鸿斌看着即将装车的辣椒,打心眼里高兴。上李村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以前由于农户分散种植,品种繁杂,每到收获的季节,销售难、价格低。

2018年,安国镇推行“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崆峒区华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修建、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目前已流转土地300亩,建成日光温室170座。

“去年我承包了两座蔬菜大棚,纯收入3万多元。”上李村李少平算了一笔账。这两年,李少平慢慢富了起来,还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白庙乡贾洼村村民赵会琴在家门口打工尝到了甜头,既能照顾老人、给孩子做饭,还能有一份可观的收入。

两年前,贾洼村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引进企业成立平凉阳光虎山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农村“三变”改革模式,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

合作社成立以来,吸纳贫困户和当地富余劳动力60余人务工,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农家乐,帮助3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同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入股分红,增加了贫困户稳定收入。

脱贫攻坚以来,崆峒区将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推广“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或产业大户+农户(贫困户)”“党支部+国有公司+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2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土地入股1.7万亩,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使1562户贫困户有了稳定收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责任编辑:李彤彤
分享到:
  • 中国城市报
    抖音号

    抖音号
    dyrjb32my0kv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观城者微信

  • 观城者微博

  • 官方快手号

    1417597972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