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库 > 城市战疫

新冠疫情之下 智慧城市发展的思考

2020年03月06日 09:49:11 来源: 作者:王川

最近读了一些文章,看到了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的智慧城市在疫情面前不灵了、失效了,“大考”交了白卷云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检验智慧城市是否“智慧”出了一道新考题,也的的确确暴露出了许多城市在“智慧防疫”方面的短板。在当今社会中,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市域治理能力,提高服务市民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是我们急需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笔者有些许思考,供大家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出现的背景包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百姓的诉求、改革的需要、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从技术层面来讲是一种广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从社会层面来讲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解决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理等;而从资本市场层面来讲,又是一个难得的创新闭环商业模式的投资热点。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技术成熟和城市需求的双轮驱动。一方面是技术发展与产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与城市运转方式的变革。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现在步入了智能时代,技术已与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在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的智慧化、智能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从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信息化、数据化和智慧化的发展路径,这个路径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信息化是构建了一张城市感知、传输和作动网络,将城市的各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数据化是将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存储、共享、开放;智慧化是通过数据的分析挖掘给出科学高效的作动指令,使政府、市民、企业等整个社会都有较强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了技术架构、体制机制、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有效的顶层设计是企业推动新技术创新、应用和政府推动体制机制变革这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虽然个别城市以城市为单元进行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但受制于资金、技术迭代、体制机制变革周期等因素,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上都是以模块化场景来实现的,如:交通、政务、旅游、平安城市、综治、环保、医疗、教育等等。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数据的共享开放已由单纯的强调物理层面的统一存储和展示,向支撑更多应用场景来转变,更讲究了实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智慧城市为什么“不灵”“不智慧”了?

首先,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过大,可以说包罗万象,一切与城市信息化、互联网化相关的建设都可以纳入到智慧城市当中,除了提升科学化管理、提升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还有产业培育与发展等。人们过于强调了他的“万能”,但实际上这是不公平的。

其次,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场景还不够丰富,场景在单一领域存在着专业性但还不够深入,各场景间应该高效协同的整体作用还没发挥好,就好比一个研究古生物领域的专家,跟他探讨飞行器方面的知识,然后得出专家“专业水平低、不可靠”的结论,这本身就不公平。

还有,城市的信息化设施还不够完善,城市运营管理指挥所需的信息化平台体系不够健全,很多地方还通过手写信息登记、贴封条、红袖章、大喇叭等传统“人治”的方式进行疫情防控,与城市现有的发展阶段“格格不入”。加之疫情防控数据来源比较单一,由于戴口罩的原因,大量的视频资源作用得不到发挥,手机信令数据误差也较大,政府体系与技术体系没有很好地融合,归罪于技术不成熟不先进,这也是不公平的。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全国各地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做了很多积极的信息化实践和应用,起到了很多好的作用和效果。与其说智慧城市助力了疫情防控工作,不如说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一定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手机信令、视频监控、航班客运信息等数据对确诊病例的溯源和亲密接触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例如:个人信息扫码登记、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在避免交叉感染、保障企业基本办公和市民基础生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又暴露了信息化平台标准不统一、多方采集公民个人信息、信息泄露风险较大、电信诈骗较同期比例有所增加等问题。

目前来看,部分地区过分强调科技手段的作用,技防仅仅是人防的补充,没有人的智慧何来城市的智慧?

那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首先,要明确智慧城市的概念范围和建设目标,处理好整体与重点、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无限放大智慧城市的概念,也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含糊目标,也不能面面俱到。要从宏观把握一个城市的定位和方向,从微观找准城市具体的痛点和病症,全面统筹一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新的“数据孤岛”、“信息壁垒”产生,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场景化建设。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一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物联感知设备就是城市的眼睛、耳朵和触手,信息化系统及平台是感知神经,通信网络及互联网是中枢神经,政府是城市的“大脑”。可以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始终,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整合各项资源,从而推动城市的智慧化、智能化,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具体举措和有效助力。

最后,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尽量向场景化、体系化和市场化发展。

智慧城市规划应该要以场景化来切入。场景是解决某一领域问题的具体载体和整体方案,针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病、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政府改革的新要求,要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在各种新场景的打造和深化,能够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对数据的整合和归集要以场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避免出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破“数据孤岛”整合大量数据,而可用的数据却九牛一毛。

智慧城市建设还应该要体系化来推动。智慧城市是城市体系与技术化手段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体系其实就是治理体系,技术手段体现治理能力,两者只有共同的进化才能促进城市智慧化。还需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多方协作。智慧城市的发展要从简单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应用向广泛的政府、公众的信息共享、资源调配、综合服务转变,实现真正的智慧。

智慧城市的运营还需要以市场化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不断的技术革新。很多城市前期资金投入巨大,重建设轻运维,后期无力维护,对技术的迭代响应不及时、不敏感,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先快后慢、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一定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力,针对于政务服务或者是社会服务等不同场景,灵活设计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企业的主导地位,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谁都没有想到,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智慧城市带了一次“大考”,也让我们更加清醒的凝视往今。面对未来的更多挑战,我们更加需要在理念及方法论上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相信未来的智慧城市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作者系银川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刘天瑞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