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张赫实习记者侯佳欣)我叫张兵,今年50岁,是武汉市洪山区交通大队信访办的民警。
我也是武昌方舱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在那里,有一件令我能骄傲一辈子的事情:成为武汉第一个患者临时党支部书记。
2020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当时武汉临时党支部的事迹,题为《武汉17个方舱医院成立40余个患者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这个时候更要牢记我是党员”》。
距离2020年初已经过去整整32个月,我的生活也跟随武汉一起,回到了正常的节奏。现在回看那段日子,究竟是个啥滋味,我形容不出来。我只能说,伤痛压不弯咱中国的脊梁。
我是2020年2月3日确诊的,2月5日进的方舱。
刚去的第一天,真的是手忙脚乱。电热毯、被褥都是准备好的,但有些细节还没来得及完善,比如饮水机没有出水孔,患者涮杯子的水没有地方倒,攒了很多积水;比如患者太多,垃圾处理实在不及时,有时候垃圾都从台阶下堆到了台阶上……
医护人员忙得应接不暇,有患者开始自发加入“清洁大军”。当时,有位个子有点矮、后背有点佝偻的老大哥,总是自己去收拾垃圾,什么活儿都默默地去干。后来我才知道,大哥姓肖,是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兵。
那天之后,不少患者自动做起了志愿者,熟络之后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党员。
住进方舱没几天,就有好消息传来。
5日开舱,6日正式治疗,11日就有了第一批出院的患者。当时那种环境下,很多患者的家人都在其他医院治疗,不知道未来的希望在哪儿,这是一个相当振奋的消息。
出院前两一天,大家就商量着,要去感谢援鄂的医护和病友。患者里中老年人偏多,大家都想要唱歌,而且,是要高举国旗和党旗那样去唱。
武昌方舱成立了武汉第一个患者临时党支部。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俊 摄
我们去和医生沟通,发现所有资源的对接都是党支部在对接,医院支援的也是党支部做领导,我所在的武昌方舱也是分了好几个医护党支部,比如湘雅,辽宁援鄂医疗队和青海援鄂医疗队。
于是,我、肖大哥、还有两个党员牵头,组织起了20多位党员,患者临时党支部就建起来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2月10日下午,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大家还一起唱了《歌唱祖国》,欢送治愈出院的病友。
2月11日,我们唱《歌唱祖国》的视频上了热搜。后来,很多人问我这是不是摆拍?
2020年2月11日,武汉武昌区方舱医院里,患者们在医护人员带领下合唱《歌唱祖国》,高喊武汉加油。
这肯定不是啊,如果你们认真看,能看到我们这些合唱患者的眼睛里,都有眼泪。
后来,党支部越来越壮大,每天帮忙组织和领取发放餐食、物资,有各种问题患者都会通过病房里的党支部和医护沟通。
因为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每天进病房查房和交流各种问题,老年患者都听不清,带着面罩喊的声嘶力竭,我就带着患者党支部的党员,站在医护旁边,拿着喇叭,一个字一个字去重复。
也许是受到了这种氛围的感染,后来很多患者都在病房里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40多岁的民营企业老板。
他一直在帮忙,也捐了不少物资。当时他找到我,拿出了一个手写的入党申请书,那张纸上,写满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农村孩子变成了一个印刷厂的老板,最后写道:“没想到年近半百,才找到了最值得的信仰,恳请党组织接受他。”
这些入党申请书后来都被送到了武昌方舱临时党支部,她们是信仰的延续。
2月22日,进入方舱半个月后,我出院了。整个武昌方舱A 区的患者给我举办送行仪式,我亲手建立起来的临时党支部,在党旗下举办了换届。
回家后,我琢磨着还得做些什么。于是,我加入到了武汉社区心理治疗的一线做志愿者。很多伤痛,只有我们这些感同身受的人才能抚平。
出院后,与这群病友的联系反而更多了。凑到一起搞个聚会、相约去沙湖跑步……每次见面,我都会发一个朋友圈,自拍里的我们,笑的别提多开心。
2020年5月,方舱患者党支部的党员们在武汉聚餐。
在方舱时,我还成立了好几个群,有病友群,党员群,还有对接医院和志愿服务的群,直到现在,都还在活跃着。这些人不仅是一起过命的兄弟,更是出生入死的“战友”。
疫情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普通人,是多幸运。
我是2001年入的党,那一年我29岁。
新冠过后,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更珍惜生活了,对待纷繁复杂的信访工作也多了耐心。从前我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现在能把别人的事儿,当做自己的事儿。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
做信访工作快30年。干一行时间久了,也会有倦怠,但是有时候早上起来,看着新出的太阳,我就想,这是那年我们整个武汉都期望见到的明天啊。一想到这,就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翻翻朋友圈,看到两年前发过这样一句话:武汉人当得起英雄的城市这句话,我们挺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