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江苏淮安淮阴工学院的大学生组成调研团队,深入徐州大运河沿岸,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徐州唢呐”与“徐州剪纸”展开专题调研。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参观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青年学子们深入挖掘非遗的历史脉络,探寻其与大运河的千年渊源,并直面传承困境。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不仅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视角,也为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考。
溯千年文脉:大运河畔的非遗历史
调研首站,学生们走进徐州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通过馆内珍藏的明清商贸文献、运河航运图及非遗实物展品,他们了解到:徐州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自古便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水码头”。香包技艺随药材贸易兴起,成为运河商旅驱疫祈福的随身之物;唢呐艺术因漕运节庆繁荣,演绎着船工号子与民间婚丧的悲欢;剪纸则依托运河市井文化,从窗花装饰发展为叙事性民俗艺术。
“运河不仅是物资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血管。”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这些非遗项目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它们的纹样、曲调、用途,都镌刻着运河历史的基因。”
对话守艺人:传承困境中的坚守与突破
在徐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协助下,团队先后采访了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唢呐世家第五代传人李振江及剪纸艺术家张丽君。
徐州香包的非遗传承人展示了她缝制60年的“中药香包”:“过去运河边的妇人都会做香包,现在年轻人嫌麻烦,买机器绣花的多了。”徐州唢呐的非遗传承人则坦言,传统唢呐曲目面临“无人学、无人听”的窘境,“婚丧仪式简化,老调子被流行音乐取代”。而徐州剪纸的非遗传承人的剪纸工作室虽尝试开发文创,却受限于资金和推广渠道。
令学生动容的是,传承人们仍坚持创新:徐州香包的非遗传承人将香包改良为时尚挂饰,徐州唢呐的非遗传承人将运河号子融入唢呐教学,徐州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则用剪纸讲述运河生态故事。“非遗不能困在博物馆,得活在当下。”她的话引发团队深思。
青年答卷:非遗传承需要“活水”滋养
调研结束后,学生们结合所见所感展开研讨。他们提出:非遗保护需构建“传统+现代”的立体生态。
王同学建议:“将运河非遗纳入中小学研学体系,用沉浸式体验替代单向灌输。”刘同学介绍了他所了解的其他文物设计的香包数字IP:“我们也可以通过短视频还原香包沿运河传播的路线,让文物‘开口说话’。”更多成员呼吁政企合作搭建非遗电商平台,并开发运河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非遗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流淌的文化血脉。”团队负责人总结道,“青年一代既要当好记录者,更要成为创新传承的‘接棒人’。”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徐州非遗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群大学生的调研,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年轻化视角,更以行动证明:当古老技艺与青春力量相遇,传统文化便能在大运河的涛声中奔涌向前。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的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