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媒体助力榆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省榆林市多家代表性企业,深入探访当地民营经济在高端制造、现代农业、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果。在政策赋能、科技引领和产业升级的多重推动下,榆林民营经济正焕发出蓬勃活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政策赋能,激发民企发展活力
榆林市将民营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政策供给+服务保障+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扶持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2777.16亿元,同比增长80.93亿元。在金融支持方面,榆林创新设立4.79亿元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实施“工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撬动贷款超2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9%。此外,通过“陕企通”平台,企业诉求实现100%办结,政企恳谈会、领导包联等机制常态化运行,形成“问题直通、服务直达”的优质营商环境。
创新突围,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挑战,榆林民营企业以科技创新破局。陕西奥锐森融智装备制造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成功研发“碳纤维复合托辊”,凭借轻量化、低能耗优势抢占市场,成为绿色矿山设备领域的标杆。
榆林还抢抓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机遇,投入1亿元技改资金,推动330户企业“上云用数”,打造智能工厂和绿色车间。通过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256名专家“一对一”服务企业,加速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已有12户民企达成6亿元转化意向。
产业焕新,多元业态释放潜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现代农业成为榆林民企探索的新蓝海。神木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公司投资1.6亿元打造千亩示范基地,采用“党支部+龙头公司+农户”模式,建成50座智能大棚和750亩高标准农田,带动百余个就业岗位,实现土地租赁与务工收入双增长,为破解农村“空心化”提供了实践样本。
文旅融合则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4A级景区碧麟湾以“四季全时”体验为核心,整合高空漂流、山地越野等21项业态,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其“农业+旅游+酒店”复合模式,有效带动周边产业链延伸,成为榆林近郊经济的亮眼名片。
未来图景:锚定绿色转型与全域升级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创新短板等挑战,榆林市提出“七大攻坚行动”,包括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支持技改、推动兰炭和金属镁产业环保升级、实施“小升规”奖励政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矩阵等。同时,依托浙江大学等平台强化企业家培训,计划3年新增产业工人5000名。
“我们将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创新。”榆林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大厅之外无审批”“每月最多查一次”等改革措施,降低制度性成本,力争2025年民营经济占比突破40%,打造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到创新驱动的产业新高地,榆林民营经济正以“政策雨露”滋养“创新沃土”,在转型升级中书写新时代的“榆林答卷”。在政府与社会的合力助推下,这场以民企为主角的产业变革,必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更强动能。(杨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