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定期举办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交流会,助力区域品牌发展。 邸轲摄
日前,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100个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简称察右前旗)位列其中。
“产业基础扎实、文旅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洁、文明乡风浓厚,是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发展核心区。”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申报现场答辩会上,察右前旗旗委书记冀宏围绕发展现状、创建条件、创建思路、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察右前旗申请乡村振兴示范县的优势给出了自信回答。
这份自信的背后,是察右前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喜人现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北京宏福农业30万平方米国内单体最大现代智能温室建成投产、京西农牧业万头安格斯肉牛牧场落地,30万头规模北方地区最大活畜交易市场、年屠宰量10万头冷链屠宰加工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精心布局构建农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
察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中南部,是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发展核心区,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专家的帮助下,规划了“五区、一带、一轴”产业发展布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麦菜薯牛羊乳”为主导的农牧业发展格局。
“察右前旗气候冷凉、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是马铃薯最为理想的生长之地,也为我们培育优质原种提供了有利条件。”马铃薯育种专家、内蒙古华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察右前旗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形成以马铃薯种业与马铃薯加工业为依托,产业链向生产、流通、研发、服务等领域交融发展的格局,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激发了产业的内生动力。
“我们当地燕麦品质非常好,但过去由于种植规模较小、产量不稳定、销路不畅,基本上都用来喂养牛羊,老百姓种植燕麦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察右前旗发改委工作人员付峥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如今,当地在推广燕麦与胡麻、杂粮轮茬种植的同时,依托赛主粮、星华源等燕麦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由企业为农民免费提供优质高产的燕麦籽种、适宜燕麦生长的有机肥。秋收时由企业以高出市场价0.15元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燕麦,农民种植燕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旗燕麦播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
据了解,察右前旗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育种和深加工及产销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当地依托规模化奶牛养殖的红利,成功吸引了伊利、田牧、雪原、瑞田等乳业龙头企业落地,全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再次凸显优势。
走进位于察右前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串串金黄色的小西红柿如珍珠般挂满枝头,工人们在车间里来回采摘,高效的现代无土栽培技术让车间干净整洁。园区工作人员说,今年春节期间,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出产的各类净菜实现了在两个小时内运抵北京各大超市的目标,为乌兰察布市深入实施“净菜进京”行动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基础。
“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察右前旗通过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布局,为农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必将带动农牧民增收。”察右前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武振刚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察右前旗距离北京仅两个小时的车程,区位优势明显。当地优质的农牧畜产品,已经成为北京市民菜篮子里不可或缺的选择。
科技护航为产业发展插上“智慧之翼”
现代化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新技术的应用。中国城市报记者查阅察右前旗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汇报材料发现,在该旗的产业发展之路上,从科学育种到科学种养殖,从质量监测到物流配送,科技元素无处不在。
2020年,位于察右前旗的内蒙古朋诚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一体化种猪选育繁育技术的示范与集成项目”成果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验收,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星创天地,乌兰察布市欣康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获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项目支持;2021年6月,察右前旗与中国马铃薯航天育种研究院、乌兰察布肉牛研究基地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订;今年2月,察右前旗与内蒙古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黄旗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展合作。截至目前,该旗共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冷凉蔬菜)、首席专家工作站1个(马铃薯)、研究生实践基地2个、大学生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6个。
科技力量带给察右前旗充足的发展底气。“华颂马铃薯资源保存改良中心保存了全球收集的马铃薯核心种质资源1000份,育种中间材料和实生种子材料合计300多万份,每年创制50万—100万粒马铃薯实生种子;每年可以选育出1—5个新品种(新品系),具有持续的育种研发能力。华颂选育的品种占国内企业登记品种的51%,其中获得国家品种保护的有2个,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的有11个,受理在审定中的有53个,准备提交审定的有29个;2022年巴音育种基地选出新品系约140个。”刘杰口中看似枯燥的这一串数字,却昭示着乌兰察布成为“中国薯都”以及察右前旗实现特色发展的秘诀所在。
近年来,为了让科技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察右前旗以“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为抓手,组建了马铃薯、燕麦、葡萄、冷凉蔬菜、特色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种、集体经济产业、降解膜试验8个科技服务示范推广团队,构建了覆盖全旗养殖业、种植业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开展农业产地环境净化、粮食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以来,市、旗两级科技特派员在全旗范围内累计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6个,引进推广新技术12项、新品种28个,举办各类培训36期、培训农户48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68人、致富带头人18人。
“以前农民搞生产主要凭经验,一个人一个干法,没有什么标准可言。现在,我们建立了大数据监测网络平台与数据中心,所有生产数据和质量情况一目了然,农牧业生产不再是一笔‘糊涂账’。”武振刚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科技的力量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一切,正在为农牧业发展开辟美好新未来。
品牌赋能农文旅融合结出新硕果
来到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整洁的街道人来人往,两旁的院墙上是乡村振兴主题宣传画,一些游客正拍照留念。“以前村民只知道种地,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每到周末民宿、农家乐基本爆满,我们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番。”一位经营民宿的大姐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南村变美了、基础优化了,许多年轻人纷纷回来创业,村子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了。
为把城里人吸引过来,南村人下足功夫。在村东的一片共享菜园里,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用小木栅栏分割成的一块块独立菜地,里面种满了瓜果蔬菜。“市民游客认领菜地后,可以自己种,也可以交维护费委托我们代种。”这片菜园的负责人介绍,几百块小菜地几乎都被认领,为其带来的效益也十分可观。
养牛跟旅游能扯到一起吗?察右前旗的答案是肯定的。它们以京西牧业肉牛养殖园区配套建设的22公里产业路为纽带,辐射周边火山遗迹、契丹文化、游牧文化等特色历史遗址、文化风情旅游资源,以靓丽草原独特风景为底色,构建乡村旅游、康养度假、农业体验、休闲观光等全方位的项目产品体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牛文旅”之路。
今年7月,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召开“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会议,旨在通过对全市各农牧业重点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授权并助推上市,将“原味乌兰察布”正式落地于市场,以企业、产品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的提出,是乌兰察布市破解当前农产品品牌建设困境的重要举措,改变了过去大家各自发展独立品牌、无法形成品牌集中优势的被动局面,象征着乌兰察布农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说起这次品牌战略的调整,冀宏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为形成察右前旗农牧畜产品独特的品牌效应,为产业化发展注入长久发展动能,该旗制定了“1+N”品牌战略,大力推广“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马铃薯、燕麦、牛肉、小番茄、土鸡蛋、葡萄等本地明星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破题开局。
“我们鼓励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申报‘两品一标’农产品与名优特农产品,借助京蒙协作支持进入北京商超,组团前往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地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察右前旗乡村振兴局局长姚建忠表示,品牌战略的实施,为当地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而品牌化则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能否对自身发展进行清晰定位并构建起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势必将决定一个地区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品牌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进认为,察右前旗作为一个地处农牧交错带之上的欠发达地区,在“土产业”上下功夫,以构建全产业链为抓手,深度推进品牌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