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俯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城市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城市基层治理进行部署谋划,对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推进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云南省昆明市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出现了人口流动加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等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面临着城市基层治理主体尚未形成合力、治理效能有待提升、服务群众内在动力有待加强等短板弱项,为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昆明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符合城市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
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昆明市聚焦城市基层治理协同性、联动性不足的难题,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着力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在纵向上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全市居民小区全覆盖,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居民区五级党组织联动的工作体系,通过设置能覆盖网格的居民区党支部,推动社区干部中的优秀党员或有威望、有热情、有能力的党员担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在横向上落实以块为主、条块融合、双向用力的要求,充分发挥街道“党建联盟”和社区“大党委”在统筹街道社区范围内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议事协调作用,在全市城市街道全部建立街道“党建联盟”,共吸纳1746家成员单位,在城市社区全部建立“大党委”,共吸纳1892家成员单位。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组织架构,推行由县(市)区委常委担任街道“大工委”书记、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社区“大党委”书记,强化街道社区统筹协调功能。
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持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统一按照“5办7中心”优化街道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全覆盖增设基层党建办,配备专职党务力量301人;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县(市)区属职能部门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等5项权力,确保了权随事转、权责对等。持续深化社区减负,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研究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印章使用清单、依法履职清单等,推动社区承担的行政事项从原来的198项减少到41项,盖章性事项由99条减少到2条。持续壮大网格治理队伍,通过居民区党支部整合支部党员、网格长、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开展网格治理工作,推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在政策宣传、收集社情民意、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决策建议等方面发挥作用。
着力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坚持党建带群建,依托街道“党建联盟”,持续深化联合工会、联合团(工)委、联合妇联等区域性群团组织建设,全面构建街道“党建联盟”统领、工青妇组织参与、其他群众性组织为补充的“1+3+N”党建带群建工作格局;推进党群活动阵地一体化建设,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统筹加强基层党群活动阵地建设,实现党群组织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人员共用、阵地共建、活动共办。
强化共建共治推动各领域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为进一步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昆明市聚焦城市基层党建系统推进不够、各自为战、工作碎片化等问题,坚持多元共治,盘活整合治理资源力量。
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街道“党建联盟”和社区“大党委”为平台,以党建联席会议为抓手,明确由担任街道“大工委”书记的县(市)区委常委、担任社区“大党委”书记的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分级主持街道、社区的党建联席会议,通过规范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的产生方式,形成定期沟通研究、上下协调解决问题的机制。今年以来,累计召开街道“党建联盟”、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1024次,合力实施服务项目1267个。
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党建联席会议上对成员单位切实需要解决又无法解决的需求,通过“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春城先锋志愿服务”“春城党建新力量”等平台与机制,充分利用机关党组织、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和两新组织等资源,推动服务力量下沉,帮助解决一批实际困难。目前,全市共有2509个机关党组织和85173名在职党员完成报到,累计服务时长达到49万余小时;共建立居民区志愿服务队1521支,开展志愿服务9035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11.9万人次;组建律师行业、民营医疗、商会协会等市级服务队14支,带动县区拟定服务计划24个,形成市县两级齐动员、同为城市添活力的良好局面。
健全“吹哨报到”机制。针对街道社区层面无法解决,需要上级部门联动解决的需求,由街道启动“吹哨报到”机制,根据问题性质和管理权限进行“吹哨派单”,协调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帮助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吹哨”24035件,其中区级“吹哨”97件、街道“吹哨”2459件,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基层长期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强“三治”融合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为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健全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加强对基层社会力量的管理服务,昆明市聚焦基层治理中社区矛盾较为集中的难题,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以自治为核心。以居民区党支部为主导,指导各类自治组织完成法人备案,领导各类居民自治组织开展就业、养老、医疗、托幼等服务,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关爱照护。充分发挥居民区党支部领导下的“民情恳谈会”“院坝协商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的联席会议的作用,实现社情民意有效收集、群众诉求合理表达、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民生诉求及时解决。
以法治为保障。充分借鉴“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通过建立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设置法律援助窗口、培养法律明白人等措施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配合基层治理。
以德治为基础。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讲堂等阵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好评选“昆明好人”“昆明市道德模范”“文明户”等活动的作用,推动移风易俗,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聚焦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水平,基层治理能力关系国家治理能力,昆明市聚焦基层服务和治理效能不优等问题,着力增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力,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统筹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实施“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程,全面开展“红色物业”评选活动,促进物业服务提档升级,评选出市级“红色物业”项目45个,县区级“红色物业”99个;落实“15分钟服务圈”要求,建成1个市级、18个县区、75个街道和629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一大批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商业街区党群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稳步推进昆明市“智慧党建”“一中心两系统”项目建设,将党建信息化平台推广、运用工作与日常党务工作紧密结合,用信息化手段夯实党的建设工作基础。
提升工作能力建强队伍。按照“工作标准高、示范作用好、辐射功能强”的原则,开展社区“名书记”工作室的培育和选树工作。目前全市共选树28个社区“名书记”工作室,选派20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市级“名书记”工作室跟班学习,通过分享工作经验、教授工作方法等方式,充分发挥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传帮带作用,切实提升了社区党组织履行促进社会治理、服务辖区居民的能力。市级每年举办街道社区干部履职能力示范培训班,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兜底培训,确保每年对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轮训一遍,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岗位技能、业务能力和党风廉政教育,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方式,切实提高专职社区工作者思想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
健全职业体系强化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按规定落实报酬待遇并逐步形成正常增长机制,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职业培训,拓宽专职社区工作者上升空间,做到进入有门槛、工作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每月收入最高可达7540元,共有1395名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图片由昆明市委组织部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0月17日 第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