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奏响增进民生福祉的和谐乐曲

2022年10月24日 16:33:10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老年群体权益,全社会积极参与。图为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居民叶茂群家中,家庭医生杨静(右)在询问其近期的身体情况。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的赶考路上,党的二十大代表们表示,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努力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解决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年均增长1054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2.7%,比2012年增加1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稳住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关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任兴磊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较好条件。各地培育认定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示范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小镇等超过600个,在提高专业化分工、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发挥了明显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江西省抚州市委书记夏文勇代表表示,做好就业工作,根本要靠经济发展。要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岗位,扩大就业,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极,推动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夯实民生之本。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业务总监、工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翟茜调研发现,从目前用工主体来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吸引众多企业入局,小微企业、新经济成为就业“蓄水池”;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规模增势迅猛,但人才难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企业组织弹性,推动了灵活用工发展。

需要留意的是,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建议,要利用劳动力调查各类数据,分析城镇失业率高的原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健全大学生灵活就业保障机制,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场地及税费减免等服务。此外,要提升制造业的劳动吸纳能力和工资水平,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战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钱袋子鼓不鼓,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

民之所忧,党必念之;民之所盼,党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年均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6%。其中,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2012年增长9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长125.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据了解,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目前在4亿人左右。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以及促进安定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扩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我国将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对此,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代表说,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技术工人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帮助他们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就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正因为有该项制度的存在,才牢牢托举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在2022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人员达1.45亿人。

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镇副镇长杨秋静代表说,以史各庄镇为例,通过强化兜底保障政策措施,城乡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等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这进一步明确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思路,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安全规范”,实际上就是对社保体系建设提出安全规范的新要求,体现了底线意识、长远眼光。社保制度安全可靠、规范运行,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预期和充分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重要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从结构上看,可以概括为两条路径、两个目标、一个愿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代表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重大论断,抓住了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回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问题,丰富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孔晓宏称,市域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处于关键层级,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接下来,宣城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体来说,坚持统筹在市域,实现集成治理;坚持重心在基层,实现高效治理;坚持靶心在社区,实现协同治理。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代表表示,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中国城市报记者王楠参与采写)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0月24日  第04 版)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越玥

社会保险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