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大院矗立着一头拓荒牛雕塑,它低着头、弓着背,筋肉暴起、奋力向前,正蓄力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这也正是40年前两万名基建工程兵来到深圳进行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
1978年,深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章,深圳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在时代的大背景下,1978年,我应征入伍,1983年,军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了深圳,成为建设城市之初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的一员。
当时我作为建筑工程师,参与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工作,战友们参与建设了国贸、深圳电子大厦等工程,为城市初期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时的深圳基础设施差,市内没水没电没路,生活十分不便。和我一起从军校毕业分配到深圳的11个同学因条件艰苦等因素只留下7个同学。尽管回想起来很苦、很难,但是当时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也就没觉得那么苦了。
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后,我创建了一家酒店式服务公寓,在市场存在空白、行业法律法规不明晰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采取了开放、包容的胸怀,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容错的土壤,让企业家敢闯、敢试,这让我非常感激,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生存起来会面临很多困难。
随着城市发展和政策扶持,更多的人来到深圳,成为了新深圳人,眼看着这座城市日渐发达、人口增多、更有活力,我也非常高兴。
回想起40年前初次来到深圳,我很荣幸以一名建筑工程师的身份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去,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看着城市一点点“成长”和“长高”,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我感受到了个人与城市共同发展、互相成就的魅力。
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变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当年那群20出头、年轻力壮的军人也都成为了花甲之年的退役老兵。我的命运早已与深圳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是部队培养了我、城市接纳了我,感恩政府和这个时代,基建工程兵的拓荒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我作为基建工程兵,也作为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会长,希望讲好基建工程兵的故事,将开拓创新的拓荒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军魂作风发扬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