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东安烟草:朱世林的赚钱“门道”

2025年02月18日 23:36:44

近日,纪录片《文脉春秋·永州》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永州喝螺出圈。永州人不仅有自己烹饪田螺的技巧,养起田螺来,也有一套自己的经验。

稻田养螺 一水双收

(稻田套养田螺)

初冬时节,走进东安县大庙口镇杨田村,村民朱世林的田地已完成高起垄、深耕翻、深挖沟,只等农作物移栽,这片田地正在享受它一年当中为数不多“休闲时光”。

在几个月前,这片田里刚经历了烤烟与水稻接茬采收。金黄璀璨的稻浪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整齐的稻茬。“摸螺蛳了,摸螺蛳了!”站在田坎边的朱世林一脸喜悦,他的稻田里迎来了田螺的收获期。

当“一粒米”邂逅“一只螺”,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在稻螺共养模式中,水稻能为螺蛳避暑遮阴、提供饲料,螺蛳的排泄物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机肥,养殖螺蛳不能施喷农药,因此稻螺共养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同一块田既有螺的收益,又有水稻的收益,可以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杨田村的村支书说道。

怎么会想到“水稻+田螺”的套养模式呢?随着烟稻轮作模式的不断深入推广,东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引导烟农在烟后轮作水稻中养殖“稻香鸭、走地鸡、禾花鱼”等,不断拓宽烟农收入。朱世林在东安烟草支持下,便决定投放30公斤田螺尝试。“田螺繁殖速度快,还不需要投喂饲料,我只需按正常流程种养水稻就可以。”尝到水稻套养田螺的甜头后,朱世林将自己种养面积扩大到如今的60亩。

为进一步推动烟稻产业协同融合、技术互利融合,东安烟草与地方政府、水利、农业部门通力合作,一方面生产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精准指导,提高烤烟和水稻的种植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为烟稻畜种养提供保障。

“现在农村水也通了,路也平了,种水稻有技术员指导,养田螺有专家给我们上课,我今年水稻收入有十几万元,养殖田螺收入接近四万元。”谈起套养的收获,朱世林喜不自胜。

稻田种烟 一田两用

(杨田村烟后水稻丰收)

除了种稻、养螺,朱世林的田地最大的收入来自种烟。

朱世林自2006年开始种烟,十余年来,他努力钻研烤烟种植技术,从当年的烤烟种植“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烟叶“土专家”,通过种烟,他们家修了房子、买了车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种烟看起容易做起来难,从育苗到移栽到烘烤等环节,除了劳力的投入,还要有技术,这对一个初中文化的朱世林来说,刚开始别提有多难了。但是朱世林坚持下来了,他起早贪黑,硬着头皮干,不懂就问,在东安烟草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烤烟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连续多年,朱世林一家每年种烟面积都在百亩以上,烟叶种植已成为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十几年来,他一边种烟,一边不断探索管理之道,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术体系:优化地块选择、翻耕起垄、按节令移栽、机械化耕作、差别化大田中耕管理、专业化烘烤……形成了一套标准,覆盖烤烟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方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能手。2024年,朱世林售烟收入达到54万元,上等烟比例近73%,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老朱是个热心肠,在种烟方面,他可是俺这片儿的‘土专家’”。同村烟农周凤元对他很是“服气”,“我们种烟有啥搞不清楚的难题,我就喜欢找他问。”缺技术、缺管理的村民每次打电话来向朱世林取经,他总是毫不保留地分享,不仅让村民们掌握了烤烟种植技术,更使烟农们由原来粗放的传统种植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种植转变。

在朱世林的带动下,杨田村又有9人开始种植烟叶,如今的杨田村,烤烟规模发展到约1020亩,户均规模增加到近70亩,户均稳定增收7万元。

苗棚种瓜 一产多金

(朱世林获得永州市十佳新型农民)

靠种养将自己事业发展起来的同时,朱世林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带同乡的“小伙伴”们共同致富。

2022年,朱世林注册成立“东安县老朱种植场”公司,筹集资金添置烟用农作机械、流转土地扩大种烟面积、巧妙利用烟用设施的“空档期”发展其他产业,让“闲置棚”变身“致富棚”。

“烟叶移栽后,也不能让育苗棚闲着,我们可以用来育西瓜苗,每亩可以节省土地租金400余元,既解决了闲置大棚管护问题,也能赚更多的钱。”闲置大棚利用起来,不仅引领带动农户发展多元化种植实现增收,同时也提供了10个灵活性岗位用工。

杨田村的村民凡开宣开对烤烟育苗大棚种蔬果赞不绝口:“我年纪大了,出去哪里打工工厂也不要了,现在来来育苗棚里帮着管管这些西瓜、茄子什么的,活计也不累。每个月2000元的收入,补贴一下家用,孩子的负担也就不重啦!”

常年在外务工的邓艳平也是这样加入的种烟队伍。“看着朱世林种养收益不错,我也跟着种了40亩,跟着大家一起发展。”“在我们村里,不少烟农都靠着种烟供孩子上了大学、盖起了楼房、开上了车。如今,我们烟农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啦!”邓艳平高兴地说。

闲置烤烟育苗大棚的盘活,只是东安县探索多元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安烟草积极推动烤烟产业与非烟产业“双轮驱动”发展,不断探索烟用设施的综合利用。在紫溪镇,烤烟育苗大棚变身蘑菇培养基地;在芦洪市镇,烟用农机变身稻田翻耕机;在大盛镇,烟叶烤房变身稻谷烘干房。“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高‘以棚养棚、以房养房、以机养机’能力,盘活闲置资源,确保烟用设施设备持续发挥效益,扩宽增收渠道,促进烟农致富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东安烟草主要负责人介绍道。

种烟、插秧、摸螺、捉鱼、卖瓜……如今的东安烟区,一个个与伍玉林类似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一片烟”和“一个N”的不断碰撞,正联手带领着一个个家庭奔向幸福的明天。(唐敏)


责任编辑:韩利

水稻三农农业种植业

热点新闻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