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讨会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4)》《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4)》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城市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嘉宾,健康城市领域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健康城市蓝皮书编委、作者,以及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聚焦健康城市建设,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研讨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晋普,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丹,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强调了健康城市建设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来各地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期望。
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致辞。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晋普致辞。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丹致辞。
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致辞。
在新书发布仪式上,王培安、郑晋普、王丹、杜英姿,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李全乐,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鸿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盛继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汤伟民等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王鸿春研究员随后进行了新书推介,并发表了题目为《健康城市蓝皮书是提速健康城市建设的成功实践》的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健康城市蓝皮书在推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与会嘉宾共同发布新书。
王鸿春研究员作新书推介。
同时,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健康城市建设的多个关键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爱卫工作办四级调研员郭文杰发表了题为《全方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健康支撑》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大批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消除或有效控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扶贫和新冠疫情防控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伟绩。然而,当前卫生健康事业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局面,如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多重疾病负担挑战并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公共卫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跨领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改变传统医疗模式,建立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爱卫工作办四级调研员郭文杰进行主题演讲。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部主任、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卢永发表了题为《我国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的主题演讲。他介绍说,健康影响评估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积极倡导开展这项工作。我国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从依托健康县区建设工作进行探索,到2021年启动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摸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和技术工具,为全面建立这项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卢永也指出,我国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部分地区认识不到位、制度建设有待完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技术方法仍需丰富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快推进健康影响评估立法,加强经验总结和推广,强化能力建设。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部主任、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卢永进行主题演讲。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汤伟民发表了题为《以首善标准推进健康北京建设》的主题演讲。她指出,近年来,北京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群健康水平方面,2024年北京市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社会健康综合治理水平方面,2022- 2024年周期的国家卫生区镇创建工作中,各区均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为全面转型健康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治理方面,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健康北京建设工作网底不断夯实。汤伟民强调,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会同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普及健康生活,强化社会健康治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夯实健康北京建设基础。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汤伟民进行主题演讲。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肖砾发表了题为《聚焦健康甘肃行动,谱写陇原健康新篇章》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紧跟党中央步伐,把健康中国行动当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秉持“大健康、大融合、大民生”的理念,全力探索具有甘肃特色的健康发展之路。在预防为主方面,甘肃省高位构建健康甘肃“新格局”,大力推进健康入万策、健康从娃娃抓起、万人减残降残、重大疾病早筛早诊早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所有医务人员都是健康宣教员等行动,将健康关口不断前移,努力让老百姓掌握防病、急救知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试点引领方面,甘肃省全面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依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甘肃省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完善了《健康决定因素清单》《项目不同阶段的健康决定因素清单》,搭建起甘肃省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工作框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创新优化方面,甘肃省立体打造健康促进与教育“甘肃模式”,组建了“全省健康科普资源库”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主力军作用,加强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科室建设,将健康科普纳入职称评定内容重点推进,26.78万医务人员“人人都是健康科普宣传员”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肖砾进行主题演讲。
山东省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董希国发表了题为《达“安康”之愿,创“安心”之境,全面探索健康城市滨州实践》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将卫生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跳出卫生健康看卫生健康,从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大方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在维护身体健康方面,滨州市聚焦“预防、医疗、保障”关键环节,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聚力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医养服务水平,通过丰富医疗资源供给,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医养融合发展;二是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医保待遇,深化惠民举措,创新资金监管;三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抓实健康宣讲,抓实场地建设,抓实全民健身,抓实品牌赛事。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滨州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构建“三颗心”服务模式:一是打造“心”网络,构建“四网协同”工作平台,筑牢“阵地网”,完善“服务网”,织密“宣教网”;二是实施“心”关爱,推行“分类施策”工作机制,完善心理援助机制,完善免费救助机制,完善康养服务机制;三是构建“心”合力,营造“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实施机关共建,实施校地共建,实施企业共建,实施学校共建。
山东省滨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董希国进行主题演讲。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马战国发表了题为《石家庄市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分享》的主题演讲。他介绍,2021年石家庄市被确定为国家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县两级印发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专家委员会,确立了工作运行模式。通过对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健康影响评估,石家庄市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流程,评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了全社会的认识,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各部门对健康影响评估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凝聚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共识,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有力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落地落实,也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工作做了有益探索;二是保障了广大市民健康,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了21个公共政策和68个重大工程项目评估案例,提出建议205条,其中完全被采纳的168条、部分被采纳的37条,涉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环境、空气、土壤、绿化、噪音等多个方面,有效消除了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公众健康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了健康影响评估的干预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三是探索了有效实施路径,印发了《石家庄市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狠抓两个环节,既明确了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又提供了政策依据,突破了工作瓶颈,确保全市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马战国进行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教授邓芙蓉发表了题为《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环境与肥胖研究》的主题演讲。她指出,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诸多环境因素变化,由此产生的健康影响已愈发受到关注。伴随经济、社会及环境转型,我国人群肥胖率逐年攀升,肥胖流行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型疾病,可增加机体对颗粒物、臭氧、噪声等诸多环境因素相关健康影响的敏感性。虽然目前针对肥胖等易感人群开展的环境健康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有关肥胖对环境健康风险因素易感的机制解析仍然不足。同时,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其他环境因素对肥胖人群的健康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肥胖人群针对性的环境健康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教授邓芙蓉进行主题演讲。
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石晶发表了题为《多方携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助力宫颈癌加速消除行动》的主题演讲。她指出,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但其病因明确,三级预防措施有效,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防控突破的癌种之一。我国近年来发布多项政策,以宫颈癌防控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癌症三级预防体系,帮助有效预防和减轻疾病负担,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石晶强调,为确保疫苗接种方案的实施,必须提供全面而坚实的保障,九价HPV疫苗从疫苗流通、异常反应处置、上市后持续监测三方面进行保障,助力落实HPV疫苗接种工作,实现公卫价值。
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石晶进行主题演讲。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指导,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决策学学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承办。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健康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步伐,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健康城市蓝皮书作为“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也是侧重于决策应用研究的智库项目,包括《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和《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两个系列。其旨在为党和各级政府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研究制定健康城市政策、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参照,为社会各界参与健康城市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交流平台。该蓝皮书由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北京市决策学学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共同研创和组织编写完成。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4)》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案例篇、国际借鉴篇9个部分组成。总报告指出,实施健康影响评估是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手段,为期3年多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建立这项制度积累了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战略”,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需要进一步以立法推动制度建设,并加强能力建设。各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社区蓝绿空间与居民健康的联系、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人群肥胖敏感性的环境因素、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关系、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女性生育健康服务状况、医养结合工作发展情况、老年人互联网医疗利用情况、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发展问题、健康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发展森林康养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青少年网络成瘾以及居家养老等热点问题,还总结分析了杭州市、武汉市、成都市、深圳市等典型城市以及燕达养护中心在健康城市、健康细胞工程工作中的优秀经验,梳理了日本“临终关怀住房”发展经验等。所有报告均基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威数据,组织研创力量开展决策应用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和决策参考价值。
《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4)》是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于2023年12月立项的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本书旨在根据健康北京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开展北京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健康北京行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及建设健康北京、落实健康北京行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总报告指出,2023年度健康北京行动得到全力推进,主要指标积极发展,典型案例相继涌现。各篇章聚焦花园城市建设、共享单车治理、城中村改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医防融合提升公共卫生安全能力、食品安全的全链条风险与监管、北京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整合协同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配送体系、中小微企业健康帮扶模式、北京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康北京行动引领下的健康科普体系建设与实践、安全应急产业、养老产业发展、引进跨国高端医疗器械产线对促进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作用、智能化技术在职业人群健康管理领域的潜力和价值、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北京市推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展望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据悉,自2015年首部健康城市蓝皮书正式出版至今,健康城市蓝皮书已出版了19部,共收录了决策应用研究文章共363篇,均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并颁发了捐赠证书。在出版的9部《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中,总结了国内外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健康细胞三大领域的成功案例69个,其中包括北京市西城区、湖州市、无锡市、嘉兴市、苏州市、珠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宜昌市等24个地市级健康城市“样板市”,发挥出了较好的智库和平台作用,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