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罗霄山脉西麓,嫩绿的烟田与连片的稻田在阡陌间交织成经纬。在株洲市茶陵县的广袤田野里,茶陵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通过烟稻轮作实现“一田双收”,依托土地流转破解“碎片耕作”,借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产业命脉”,书写着“金叶子”与“金稻子”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轮”出新“稻”路
烟农陈军军查看稻子生长情况
茶陵烟草秉持“计划指导、政府主导、乡镇主抓、烟农主体、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按照“粮烟互助,以烟稳粮”的模式,将烟叶生产计划与粮食种植紧密相连,积极推广“烟+稻”轮作模式。
“烟秆还田后,土壤肥力明显提升,病虫害也少了,农药成本降了一大截。去年我种的烟叶品质高,收购价也上去了。稻子收成也不错,而且,烟稻轮作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地更松软,更利于作物生长。”谈起烟稻轮作的好处,界首镇种烟大户陈军军滔滔不绝地讲道。
烟稻轮作充分利用了土地的闲置时段,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土壤生态的良性循环。水稻秸秆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促进了底肥吸收,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实施烟稻轮作后,茶陵县烟叶种植户平均每亩病虫害防控成本降低100元,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烟叶与粮食的生产质量。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土壤生态环境,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转”出新“田”地
马江镇塘富村连片种植的烟叶
“如今种烟,土地问题不再困扰我了,今年我种植的150亩烟田,全是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而来,而且集中连片,管理起来十分便捷。”界首镇火星村烟农陈世武说道。这种规模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不仅利于烟草种植的高效管理,更为烟粮轮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良区良田方能种好烟。茶陵烟草积极推进基本烟田规划工作,精准划定2万亩基本烟田,为烤烟产业的稳定发展筑牢基础。与此同时,茶陵烟草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借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力量,将农村闲置土地和撂荒土地集中整合,发展规模化烤烟种植,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
“建”出生“金”田
烟农利用机械翻耕稻后田块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让我们从靠天吃饭,变成了如今的旱能浇、涝能排,种烟种粮都有底气了!”火田镇烟农谭志平指着智能灌溉系统说道。
茶陵烟草紧紧围绕“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完善、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改造,让农田实现了从“望天田”到“生金田”的华丽转变,有效提升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整合烤烟合作社、社会通用农机资源,在高标准烟区内实现深翻、开沟、起垄、植保全过程机械化作业,为烟粮协同发展夯实了硬件基础。
茶陵烟草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构建立体化生态保护体系,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土壤墒情、病虫害数据,指导农户精准施肥用药,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42%。田间生态沟渠如同“绿色动脉”,既能调节农田排灌,又为青蛙、蜻蜓等益虫提供栖息地。这种生产生态深度融合的模式,使示范区农田碳汇能力提升25%,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如今,茶陵烟区烟稻轮作面积已突破2万亩,每年带动500多户烟农户均增收2.8万元,“金叶生辉、稻谷飘香”已经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
乡村振兴的答卷,永远写在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茶陵烟草将积极探索构建“烟叶+”多元产业协同发展,以产业融合激活乡土潜力,用创新思维耕耘希望田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贡献更大力量。(刘怡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