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卷包车间的生产任务还未开始,只有零星的几盏灯提供照明。有一个身影,已经在机台上忙碌。只见他以标准的军姿蹲在生产设备前,薄如蝉翼的包装纸在他指间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精准穿过过纸辊。那是张荣兵的身影,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带着勤学好问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来到制造中心,他用铁的纪律与信念又做起了卷包车间的“新兵”。
“时间差”突击:晨光中的穿纸特训
晨光熹微,车间零星亮起灯光。生产设备操作工李鹏威来到了机台,远远地便看见了比自己来得还早的张荣兵,不由地问:“荣兵,你来这么早干什么呢?你也不用保养机器。”
张荣兵准备开启生产设备。
听到李鹏威的问询,张荣兵停下手上的穿纸动作,回头憨厚一笑:“李师傅,我这不是来练习一下你前几天教我的穿纸嘛!咱们正常开机状态下设备速度太快,我怕我的速度跟不上再耽误生产,所以上班早来一会提前练习一下。”
听了这话,让带过不少新人的李鹏威不由一愣,说道:“穿纸也不难,多练习几次就能上手了。等咱们机器开顺后,我找机会降速让你穿,何必早来这么久?”
“李师傅,我2024年年底才退役来咱们单位上班,比其他新职工晚来了三四个月嘞。中间差的学习进度那么多,我不抓紧时间不行啊!”
为了缩短和同年入职职工的差距,张荣兵主动加练卷烟纸、水松纸、铝纸及卡纸的穿纸技术,一次次的晨间练习,使他不仅迅速弥补了入职时间差,更将设备操作技能练习提升至新员工要求水平。这种勤学苦练的成长模式,使他在短期内实现了技术能力的突破性进展。
“记忆工事”:手册里的持久战
下班后的员工餐厅,在领餐的队伍中,张荣兵却显得格外醒目。与别人只拿着餐盘不一样,他手里还夹着一本厚厚的生产设备操作手册。原来,为了快速掌握所在机台设备的操作技巧,张荣兵专门找了维修工师傅,借了这本操作手册,他打算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认真阅读这本手册。
生产设备操作手册虽然详细,但专业性过强,没有操作和维修基础的人看了,多半如同“天书”一样看不懂,但是张荣兵下定决心去“啃天书”。同年进厂的小伙伴跟他聊天说:“哥,咱们之前也没接触过这些生产设备,自己看书实在难弄明白。不如在单位多找几个维修和操作师傅请教,跟他们取取经。”而这位“新兵”却指了指自己,又拍了拍小伙伴回答:“刚接触生产工作,关于设备操作和原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师傅讲的内容,我得听好几遍才能理解,效率不高。但看书我能反复看,不断加深学习记忆,把浅显的内容摸透了,难的再请教师傅,效率更高,同时也可以从理论角度上进一步理解设备,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张荣兵正在检查产品质量。
就这样,张荣兵通过主动查阅技术资料,学习理论知识,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设备知识图谱。无论是卷烟设备还是包装设备,他均有涉及,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成了他学习“充电”的好机会。设备操作知识不仅被他抄录在了本子上,也被他记在了心里。这种深度学习机制,使张荣兵有效扫除了知识盲区,构建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侦察兵”提问法:故障分析的火线课堂
高速运行的操作台,是张荣兵眼中的火线课堂。每当遇到设备意外停机,他都紧紧抓住机会,利用自己“前侦察兵”的经验,仔细观察操作工如何进行故障处理,并在问题解决后主动与师傅们一起进行故障分析。
张荣兵正在认真查看设备运行状态。
“为什么商标纸下落行程会过长呢?料库的三个检测分别监测什么部位呢?”
“刚刚设备为什么出现会卡纸断供的现象,是因为即将进行卡纸拼接还是速度太快?”
“师傅为什么把下游机的速度一会儿调快一会儿调慢?停机后为什么要清擦这几个检测探头呢?”
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是张荣兵快速进步的秘密武器。他的每个问题都是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他的提问也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时提出的见解连老师傅都为之眼前一亮。
生产设备操作工程硕对此忍不住称赞道:“我都没想到你的思路这么灵活,求知欲这么旺盛。你的很多问题都是一针见血,很有水准。”
从晨雾弥漫到星斗满天,张荣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三种力量:“勤奋”让他以“时间差战术”追赶光阴,每日提前一小时上班练习穿纸,将铝箔纸的脆硬、水松纸的柔韧化作指尖的肌肉记忆;“好学”使他以“持久战思维”攻克短板,在操作手册的字里行间搭建知识堡垒,用手写笔记重构设备运行的底层逻辑;“好问”则令他化身“故障战场”的“侦察兵”,在生产现场抛出精准提问,用“为什么”的利刃剖开技术迷雾遮蔽。
在这个充满干劲的生产车间里,“老兵”的冲锋号从未停歇,“新兵”加速成长也从未止步。每个提前到岗的清晨都是张荣兵“新战役”的启幕,每次故障报警都是他突破防线的契机,每本翻旧的手册都是他攻占的高地。张荣兵的故事还在继续,如同精密齿轮咬合的韵律时刻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战士从不“退役”,他们只是转移了阵地。(孟家栋 王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