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北岸的皖西南大地,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宛如一颗镶嵌在戏曲文化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是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发源地,更因黄梅戏艺术的百年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黄梅戏,在望江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华章。
雷池山水人文沃土孕育黄梅戏艺术的根与魂
望江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人文环境,为黄梅戏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长江穿境而过,境内河网密布、阡陌纵横,这里既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也是民间艺术生长的沃土。大雷岸边、古雷池畔,舟楫往来间,各地的民歌小调、民间故事在此汇聚融合,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为黄梅戏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养分。
黄梅戏《蔡仲贤》
黄梅戏的雏形可追溯至当地的采茶调、秧歌和渔歌。望江百姓在田间劳作、江边捕鱼时,常以歌声抒发情感,这些质朴的曲调逐渐发展成具有叙事性的民间小调。1887年(光绪年间),望江艺人蔡仲贤创办了黄梅戏历史上第一个班社“长春班”,这一创举标志着黄梅戏从零散的民间表演走向有组织的艺术团体。蔡仲贤出身梨园世家,初唱徽调,后脱离徽调创立“黄梅调”,并广收门徒。他打破传统桎梏,招收女徒胡普伢,使其成为黄梅戏演艺史上第一位职业女演员,推动了剧种的性别平等与艺术创新。这一戏脉经胡普伢传至丁永泉,再由丁永泉传严云高、严凤英,为日后安庆黄梅戏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蔡仲贤手书唱本《请仙问时局》作为安庆黄梅戏博物馆馆藏的唯一一件蔡仲贤手迹文物,更是见证了他对黄梅戏发展的卓越贡献。
同时,望江丰富的民俗活动与戏曲紧密相连。每逢传统节日,各村镇都会组织黄梅戏演出,蔡仲贤的“长春班”常常成为活动的焦点。这种根植于民间的文化传统,使得黄梅戏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班社古风,草台神韵”。望江黄梅戏在蔡仲贤一代奠基后,艺人徐汉卿、董焕之、杨润保、龙昆玉、胡玉庭、陈季生等予以继承和发展。
传承创新铸就黄梅戏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生命力
望江黄梅戏的长盛不衰,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追求。一代代戏曲人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赋予黄梅戏新的时代内涵。
在黄梅戏发展历程中,望江籍剧作家陆洪非功不可没。他被誉为“黄梅戏的文学脊梁”,黄梅戏第一部电影《天仙配》的诞生便得益于他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与再创作。该剧最初由“戏篓子”之称的望江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故事,又由望江籍的著名剧作家陆洪非深入整理、改编,将零散的民间传说雕琢成情节饱满、人物鲜活的剧本。他笔下的董永与七仙女,既保留了望江本土的风土人情,又注入了普世的情感共鸣,使《天仙配》从乡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符号。电影文学剧本《女驸马》同样由陆洪非整理面世,两部作品奠定了黄梅戏在全国剧种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其从地方戏曲走向全国舞台。这标志着黄梅戏已进入发展新阶段,奠定了黄梅戏在全国剧种中的显要位置。
陆洪非纪念馆内部展陈
进入新时期,望江的戏曲创作依然薪火相传。第三代著名剧作家谢樵森虽已80岁高龄,却笔耕不辍。他创作的黄梅戏舞台剧《儿女恩仇》、电视剧《挑花女》、电影戏曲片《鸭儿嫂》等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众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家级、省级大奖。这些作品以望江本土文化为底色,聚焦时代议题,展现了黄梅戏在当代的创新生命力。
黄梅戏剧作家方云从先生一生都贯穿着黄梅戏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年轻时,他是知名的黄梅戏演员;后来,他担任过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并执笔创作黄梅戏到人生最后一刻。他的主要作品有《三进新房》《阿珍》《蔡仲贤》《卧牛村的女人》,小戏有《菜场趣事》《邻里之间》,都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建国初期,为繁荣地方戏曲艺术,有一批老艺人由政府委派(或个人自荐)到其他县市协助建团或担任艺术骨干,周边如东至、岳西、宿松、太湖、湖口、彭泽、都昌、瑞昌等县黄梅剧团多以望江艺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同时,望江还积极向省、地专业剧团输送骨干人才。80年代以后,湖北、江西等省每年都有专业剧团或戏剧专业学校深入望江招收演员、学员,一大批望江籍艺人先后活跃在江南、江北的黄梅戏舞台上,成为盛极一时的戏曲现象。
此外,望江独特的方言特色催生出了极具个性的演唱流派——“龙腔”。民国年间,龙昆玉就创办了“昆玉佬戏班”,他经常与采茶戏、花鼓戏及花腔艺人合班演出,并广泛吸收民间山歌小调,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龙腔”,打破剧种界限,行腔委婉、韵味醇厚,尤其擅长通过望江方言特有的拖腔和滑音传递情感。经龙昆玉、龙甲丙父子传承发展,“龙腔”现已列入安庆市非遗名录,成为黄梅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民间传承深扎黄梅戏文化艺术的根脉
在望江,黄梅戏的传承不仅依靠专业剧团,更离不开民间自发的传承力量。走在望江的乡村,农闲时节,村村都能自发组织起来,在祠堂、晒场甚至自家院落里搭起简易戏台,唱上几段黄梅戏;老人教孩子学唱经典唱段,年轻人聚在一起探讨表演技巧。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方式,使得黄梅戏在望江代代相传。
以高士镇的“草根黄梅戏剧团”为例,该团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足迹遍布周边乡镇。虽然条件简陋,但他们对黄梅戏的热爱却无比真挚。
类似的民间剧团在望江几乎村村都有,成员大多是农忙时一心务农,农闲时登台唱戏,有的是父子、姑嫂、妯娌同台献艺,有的是隔壁跨村姑表亲联袂对唱,戏服一穿扮成王侯将相,戏妆一上化身才子佳人,演绎着天上人间的悲欢离合,一个个乡村黄梅戏班子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黄梅戏艺术传承的道路。这些民间艺人不仅传承了黄梅戏的表演技艺,更传承了黄梅戏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成为黄梅戏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力量。
时代浪潮中黄梅戏传承的坚守与突破
戏曲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专业化的院团建设。早在1952年,望江县人民政府以师承蔡仲贤“长春班”的弟子龙昆玉、胡卯林为核心,在陈季生创办的戏班《合意堂》的基础上吸收龙甲丙、陈学良、陈飞庭、胡步桥、檀明瑞等20多名民间艺人在县文教科领导下,组建起了黄梅戏民众流动剧社,剧社无固定剧场,多借城内大姓宗族祠堂演出,服装道具相对简陋。1954年,望江县遭受特大水灾,民众剧社面对一片汪洋,跋山涉水到大别山与岳西黄梅戏艺人合并演出谋生。1955年,县政府在民众剧社的基础上正式组建起望江县曙光黄梅戏剧团,是为望江县唯一的一个事业编制的县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团址和演出场所设在县城小北门火神庙旧址上新建起来的回形楼剧场,设有600个座位。剧团每晚演出古装戏和提纲戏,甚是火爆,一时成为建国初期望江县城的一大热点与亮点。1957年“曙光”黄梅戏剧团更名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龙甲丙、肖玉珍、史碧霞成为当时望江周边较有影响的明星演员。1958年,剧团迁至县城望华路新建的县人民剧场,实行场团一体建制。1973年,场团分家搬迁至回龙路新建宿舍,总建筑面积达1936平方米,为剧团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管理创造了良好环境。1995年,剧团大院服从市政规划建设全部拆迁,开发改建成居民商品楼。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在浙江演出。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席卷文化市场,民族戏剧整体面临严峻挑战。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也不例外,曾一度陷入困境。然而,面对困境,剧团没有彷徨、气馁,而是积极探索生存发展之路。
团长陈立带领剧团以突出重围的胆魄,将目光投向浙江温州、台州、瓯江一带的演出市场,坚持长达十几年的商业巡演。此后,又打开了北上内蒙的通道,实现南北文化交流。通过不断拓展演出市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剧团的生存发展之路。根据省文化厅对全省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关演出数据排序,其“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名列前茅,成为安庆市辖七县一市中一枝独秀的存在。
在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率先实行体制改革,组建了“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和“望江县黄梅戏研究中心”,形成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的运营模式。这一改革举措为剧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剧团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产得到有效更新与充实。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出剧照
多年来,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坚持人才培养,激活用人机制,保持演出质量精品化,演员队伍年轻化。他们坚持把文化为民与惠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和“送戏进万村”活动,取得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成效,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剧团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如中央宣传部颁布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称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等,成为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黄梅戏艺术在安徽望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与时代变迁。这里的山水人文孕育了黄梅戏的根,一代代戏曲人的传承创新赋予了它时代生命力,民间的自发传承延续了爱黄梅、唱黄梅的文化根脉,而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突破,则让它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今,黄梅戏这枝扎根在雷池沃土上的傲雪寒梅,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绽放芬芳,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