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土地估价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带来土地交易频次激增,传统估价模式在海量数据处理、复杂地块评估等方面愈发吃力;另一方面,智慧政务、数字城市建设推动土地价值评估向精细化、动态化方向升级,对估价效率与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数据整合能力与模型计算优势,逐渐成为土地估价领域的重要变革力量。但同时,行业也面临技术应用不规范、数据安全存隐患、从业人员技能适配不足等问题。
在这个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智能评估应用的规范边界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北京盛华翔伦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名,解析行业智能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中国城市报:当前房地产估价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技术变革,您认为驱动这种变革的核心动因是什么?
陈丽名:近年来,房地产估价行业面临三重压力:一是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人工处理模式难以应对;二是客户对估值效率的要求从“几天出结果”压缩到“当天出报告”;三是市场竞争倒逼机构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在此背景下,AI技术的引入恰逢其时,但我们也看到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未经备案的估值模型盲目上马,导致结果失真,以及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系统性研究AI应用边界及其规范路径。
中国城市报: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评估系统已投入运行两年,这些技术实践带来哪些实质性突破?
陈丽名:我们的智能评估平台实现了三大维度的价值跃升,在精度控制方面,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系统、十年交易数据和宏观经济指标,住宅类估值的偏差率从传统的5%—8%降至3%以内;在效率提升层面,二手房抵押估价从过去需要3个工作日缩短到如今仅需4小时,跨区域业务协同不再受数据壁垒限制;更重要的是成本结构的优化,基础数据处理岗位减少了40%,人力更多投向复杂案例研判,这使得机构利润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报:技术升级过程中是否遭遇过系统性风险?
陈丽名:任何技术革新都有两面性。我们观察到三个突出挑战:一是部分从业人员面临技能转型压力,尤其是依赖模板化作业的基础估价师;二是数据安全风险加剧,上个月某同行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就是警示;三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黑箱模型”,用不可解释的算法输出估值结果,扰乱了正常定价秩序。
中国城市报:AI应用于房地产估价领域,应该划定怎样的边界?
陈丽名:我认为需要建立清晰的业务分类框架。在标准化业务(如住宅批量估值)、数据密集型业务(如区域市场分析)和流程自动化环节,AI大有可为,但这三大领域必须保留人工主导。比如,历史建筑评估这类复杂业务,需要结合人文底蕴和规划政策进行综合判断;司法仲裁估价涉及法律责任,AI无法替代持牌估价师;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置服务,更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
此外,准入机制也很关键,建议行业协会推行AI估价工具备案制,审核开发团队是否具备“房地产+AI”的复合资质。当前,我们正在试点“人机双签”制,AI生成的结果必须经持牌估价师复核,数据错误由技术方担责,复核疏漏则追究人工责任。
中国城市报:展望未来,智能评估将如何重塑行业生态?
陈丽名:理想的生态应该是“创新有边界、风险可防控、发展可持续”。AI不是要取代估价师,而是要重新定义估价师的价值——从数据搬运者转变为价值判断者。我们正在开展《人工智能在房地产估价领域应用及其影响与规范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希望能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转型路径,让技术真正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动力而非风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