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与此同时,城市土地利用积累了一些问题,如个别城市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等。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存量土地盘活利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协调性,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如何通过专业估值破解产权复杂、定价失衡、流通阻滞三大难题?本报专访北京盛华翔伦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越,探讨估价行业在存量土地盘活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城市报:当前存量土地盘活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存量土地盘活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
李越: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协调性,但其中涉及土地权利人多、利益关系复杂、资金投入量大、盘活周期长等问题。在此情形下,估价机构的角色已从传统的“价格评估者”转身为“全周期价值管理者”。这就好比一场棋局,估价机构不再仅仅是计算棋子价值的旁观者,而是要参与到整个棋局的谋划与推进中,全面管理土地在不同阶段的价值。
中国城市报:在存量土地盘活全过程中,估价机构应构建怎样的服务体系?
李越:我们构建了“三阶服务体系”,覆盖从前期识别到后期流通的全流程。在低效用地识别阶段,建立“规划兼容性+经济可行性”双维度评估模型,为政府提供存量用地分级清单。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校核现状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情况,重点搜集未实现规划区域内资源禀赋和任务情况,以及在途项目的实施进度、历史遗留项目存在的问题,规划期现行的土地政策、开发利用政策等。在二级市场交易阶段,服务更趋多元化,对企业端提供“现状价值+转型潜力”双评估,如某央企闲置厂房转型文创园项目,我们既评估现有工业用途价值,也测算容积率提升后的混合用途价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中国城市报:当前服务存量土地盘活还面临哪些难点?如何突破?
李越: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政策适配性,不同地区对“混合用地比例”“补缴标准”的执行细则存在差异。这要求估价师深入解读地方政策,对估值模型进行针对性调整。二是利益协调复杂性,混合产权地块涉及多方主体时,需设计“分账价值评估”方案。比如某旧厂区改造中,通过分别测算原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政府的权益占比,推动各方达成分配共识。三是专业能力迭代,估价师需兼具规划、金融、法律复合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政策和规范。
中国城市报:未来估价行业在存量土地盘活中还有哪些拓展空间?
李越:近年来,城市更新在更新项目类型、商业运营模式、发展理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片区统筹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趋势,估价服务随之呈现从单地块评估向区域价值统筹延伸、从静态估值向动态监测进化、从技术服务向政策建议升级的趋势。本质上,存量土地盘活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价值重塑,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让每一寸土地在合规框架内实现最优价值,提高存量土地盘活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