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学子开展滁菊文化调研实践,探索智媒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07月24日 16:21:28 中国城市网

2025年7月10日至20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智媒织菊韵,振兴绘滁乡”滁菊文化调研实践团队(指导老师:祁智茹、张建威、梁倩;团队成员:熊妍菲、赵自强、陈海升、李昳婕、高小慧、姜婉晴、刘子润)的7名学子,在指导老师祁智茹的带领下,踏上这片孕育了千年滁菊的土地,开启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入现代化企业车间、专业研究所、田间地头及县委党校,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故事,循着滁菊的生长脉络与文化足迹,探索这朵穿越千年的菊花在新时代绽放的振兴活力。

image.png

研究所工作人员讲解滁菊茶相关内容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安徽菊泰滁菊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大棚内,层层叠叠的绿叶间,滁菊嫩芽正沐浴阳光生长,同学们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土壤湿度、叶片形态,并不时用手机拍下细节;企业展厅的纪录片则展现了滁菊从野生采摘到规模化种植的产业变迁,让团队成员直观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厚重感。

在与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上,“现在线上销量占比还不到三成,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急啊!”的感慨让团队成员心头一紧。围绕销售渠道、品牌认知度等问题,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很快捕捉到核心痛点:传统销售模式触达范围有限,年轻消费群体对滁菊的了解几乎空白。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当即萌生以“故事化传播”为抓手的想法,计划用vlog记录滁菊种植全过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一朵滁菊的自白”系列内容,用Z世代熟悉的语境讲好产品故事。同时,有队员提议设计“欧阳修与滁菊”的趣味漫画,将历史典故转化为年轻人爱看的短视频,团队意识到,智媒赋能或许正是打破销售困局的关键。

image.png

团队与相关人员开展座谈会

在金玉滁菊研究所,负责人的深度分享为团队打开了滁菊的千年文化长卷。从北宋欧阳修在滁州写“菊花酿美酒”,到明代朱元璋带兵打仗时滁菊作为疗伤良药,再到古籍记载的贡菊典故、民间口耳相传的药用偏方以及光绪帝以滁菊茶汤伴批阅的宫廷佳话,历史的厚重让这朵乡野之花更显珍贵。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冲泡技艺尤为让同学们着迷:茶匙取花三克,85℃热水沿杯壁缓缓注入,静待三分钟后轻轻摇晃,茶汤渐成琥珀色,香气清雅绵长。一名同学忍不住拿出手机直播,镜头里传承人舒展的手势与升腾的热气,瞬间吸引了数十位网友点赞。

团队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千年菊花不该困在历史里。”大家认为,文化传承不能只靠博物馆里的陈列,更需要年轻化表达。为此,他们计划打造“小滁”“菊宝”等卡通IP形象,设计融合滁菊元素的书签、香囊等文创产品,让“百年贡菊”的标签变得可触可感,成为滁州人走亲访友时能随手带上的文化符号。

走进定远县张桥镇的千亩菊田,盛夏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园区技术员李师傅手持检测仪,向同学们演示土壤酸碱度测量,并介绍道:“以前凭经验种,现在靠数据说话,亩产提高了三成还多!”他脚下的滴灌系统正精准补水,远处的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巡检,“传统种植+现代技术”的融合模式,让同学们对农业创新有了全新认知。

image.png

团队成员考察滁菊种植基地

张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滁菊浑身是宝——花瓣制茶,花蒂提炼精油做面膜,就连烘干后的花渣都能酿酒!”在加工车间,同学们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将鲜菊分拣、杀青、烘干,再包装成不同规格的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的全链条清晰可见。

值得关注的是,这条产业链上处处跃动着青春身影。“95后”技术研发负责人江涛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刚出炉的‘滁菊拿铁’,花香混着奶香绝了!”他身后货架上“滁菊+滁州琅琊山”的文创礼盒设计新潮,与团队“智媒赋能”的理念不谋而合。实践中,同学们用镜头完整记录下从凌晨五点的采摘场景到深夜车间的包装流水线,再到文创工作室的头脑风暴,这些鲜活的素材很快变成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故事、抖音的生活vlog,让张桥镇的滁菊悄悄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武汉大学(滁州)智慧能源研究所,科研人员用光谱仪分析滁菊的有效成分,用3D打印技术设计新型包装,让同学们不禁感慨:“农业也能这么‘潮’!” 实验室里,滁菊提取物正被研发成抗氧化护肤品,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天气自动调节水量,这些创新场景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创新是发展第一驱动力”的内涵。

团队当即与研究所工作人员约定,计划推动打造“滁菊产学研基地”,让淮北师范大学的文创设计、武大的科研成果与当地的种植产业精准对接。“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暑期实践队来这里,一边帮农户做直播,一边收集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这一想法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image.png

团队汇报调研成果

在中共定远县委党校会议室,团队成员轮流上台,通过PPT向党校副校长董维刚等领导老师汇报调研成果。面对“研学基地的收费标准怎么定才合适?”“年轻团队如何长期参与产业帮扶?”等提问,同学们从容应答,将10天实践中沉淀的思考娓娓道来。

结合调研所得,团队提出多项具体建议:技术层面,联合科研机构萃取滁菊精华成分,开发面膜、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同时编写《滁菊新型种植手册》,用漫画形式向农户普及科学种植知识;文化融合层面,打造“滁菊研学基地”,设计“采菊东篱下”体验课、“滁菊与滁州历史”情景剧等活动,让夏日菊田成为中小学生的“自然课堂”,秋日花海变身婚纱摄影、露营打卡地,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同步发展。

董维刚对这些建议给予肯定:“这些建议很有年轻人的想法,接地气又有创意!”同学们意识到,校企地三方联动,或许正是滁菊振兴最坚实的支撑。

image.png

团队成员合影

10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留给同学们的思考仍在延续。从最初对滁菊的陌生,到如今能清晰说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从单纯的观察者,到主动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这群大学生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不仅能见证振兴,更能参与振兴。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总结里写的:“一朵滁菊的背后,是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缩影。而我们这代年轻人,正要用创意与汗水,为这份传承与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或许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责任编辑:韩利

淮北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