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板,雨伞用完啦,给你放到这里了!”清晨的薄雾里,居民赵大娘笑着将天蓝色便民伞递回柜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火车站“平价超市”门前,蒸笼腾起的热气裹着笑语袅袅……这幕寻常烟火,正是渑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惠民驿站”工程最生动的注脚。
三个月前,王保伟蹲在店门口,望着斜对角的社区广场叹气:“一千人的小区,每天进店的人还凑不够五十个。”妻子李春梅擦着玻璃柜台,指节蹭过积灰的货物,货架上零食、日用品、烟酒挤作一团。“上个月利润三千八,交房租都不够。”她掰着手指头算,声音轻得像落在柜台上的灰。
客户经理代超超第一次来走访时,踩着满地纸箱进门。他的目光停在墙角——那把铁骨伞骨架变形,伞面裂成蛛网,孤零零靠在墙根,是店里唯一的“便民设施”。
转机藏在暴雨夜。当晚六点,代超超刚结束走访,豆大的雨点砸下来。他看见快递员抱着包裹冲进店门,抬头看见歪伞又缩回手,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代超超摸出笔记本,借着手机电筒光快速画着:货架按品类分三组,门口设便民伞架,收银台旁加热水桶……笔锋落下时,他想起王保伟蹲在店门口叹气的模样,有些困局,该从一把伞开始破了。
图为王保伟便利店便民服务标识牌。李柏昌摄
施工锤声敲醒了沉寂的街巷,小店开始了立体化改造:东侧腾出六平方米打造“服务岛”,急救药箱与电子血压计在玻璃柜内泛着温润光泽;西墙悬挂的智慧屏跃动着仰韶文化了解码,扫码即可获取手绘“古城寻味地图”;中央矗立的枢纽站吞吐着每日快递,五把晴雨伞依偎着八宝茶保温桶列队待命。
夫妻俩的汗水浸透工装,新生的服务如藤蔓蔓延,清晨代售的“暖心早餐”暖了学生的手,午间打印区帮老人复印医保材料,雨夜里外卖员在休息区烘干工装……
“上月代销的仰韶大杏都抵得上我一个月房租了!”李春梅擦拭着智能收银机笑道,本地农产专柜月销破万元的数字在屏幕上欢快跳动。
百日蜕变,这家“夫妻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新生”。曾经日均48人的冷清小店,如今早晚高峰人流不断,店门口总有人拎着刚买的新鲜蔬菜唠家常,月利润稳稳突破万元大关。墙上贴着的8项便民服务牌:免费热水、应急充电、代收快递、血压测量……更是让街坊心里暖暖的。
暮色浸染街道,“这小柜台牵着百家心呢!”老王的感慨随炊烟飘远。此时客户经理代超超正奔赴新的改造点,工作簿上“年底建成5个社区驿站”的目标墨迹犹新。这些星罗棋布的方寸天地,恰似城市肌理中的温暖薪火,在人间烟火里续写着“金叶”惠民的悠长诗行。(李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