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健康管理企业、高达18.7亿元冻结资金及近6000名消费者的案件,引发了法律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案在一审判决后,围绕企业责任边界、司法程序合规性等核心问题产生的争议,使其成为观察当前司法实践如何平衡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
案件核心脉络简述
2022年9月,某健康管理公司(原报道中为“瑞德青春”)法定代表人及核心成员因涉嫌犯罪被跨省采取强制措施,当时认定涉案金额为13.5亿元。
经过较长周期的审理(原报道为8个月),地方中级法院于2024年4月作出一审判决。
部分当事人不服判决提出上诉,案件进入二审阶段,相关法律争议持续发酵。
当企业基层员工(如本案中的评估师)为了个人利益(如业绩提成)实施违规行为(如数据造假、伪造报告)并造成损害时,企业本身应承担何种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1191条(原报道为第1192条,此处依据最新常用表述,实质内容一致),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核心争议点在于:
公司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明确的合规手册、禁止虚 假宣传的规定)并切实执行(如提供系统培训)?员工的违规行为是公司管理失职的体现,还是纯粹的个人越权行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最终责任的大小或有无。
办案过程中,司法机关共计冻结了18.7亿元资金。然而,法院最终一审认定的涉案金额为13.5亿元,这意味着有5.2亿元资金被超额冻结。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25年4月发布专门文件(《关于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禁止“明显超标的额查封”。法律界人士指出,长时间不解冻明显超出涉案金额的资金,与司法机关提倡的“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存在张力。当事人有权依法申请解除对超额部分的冻结。
辩护方对报案次日即立案并展开大规模跨省行动的速度提出疑问,担忧可能存在非法律因素的驱动(原报道表述为“为钱办案”嫌疑)。
更引发关注的是,案件审理期间披露部分审理该案的法院人员自身也是案件涉及的消费者(即潜在受害人)。虽然当事人提出的合议庭回避申请未被采纳,但此情况对程序公正性构成了现实挑战,公众自然会产生关于审判人员能否保持中立性的疑问。
司法机关对于涉及众多受害人的案件(“涉众型案件”)通常采取从严立场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国家层面持续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此案恰好处于这两项政策的交汇点。如何在依法惩治犯罪、挽回受害人损失的同时,避免因办案方式(如过度采取强制措施、超额冻结)或责任认定扩大化(如企业为员工个人故意犯罪承担过重责任)而对企业正常经营乃至行业生态造成不必要的、过度的冲击?特别是在最高检同期部署“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的背景下,如何避免“运动式执法”的弊端,成为司法实践需要深思的问题。
虽然法院启动了资金返还程序,但面对数量庞大(近6000人)、地域分散的受害人,特别是其中部分老年受害人可能缺乏便捷的电子支付凭证或完善的交易记录,如何高效、准确、便捷地完成资金返还和损失认定,存在现实操作上的巨大挑战。
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回应与趋势
最高检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强化对涉企案件财产刑执行的监督已成为工作重点,这与之前最高法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的文件精神相呼应,共同指向加强对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
全国检察机关正通过创新机制(如“派驻+巡回+科技”模式)加强对刑事执行(包括财产执行)的监督力度,相关数据(如监督收监人数、监督减刑假释案件量)显著增长。
社会反响与期待
案件引发了社会不同群体的强烈反应。受害消费者群体普遍强烈要求严惩责任方,杜绝类似“养生骗局”;而企业家群体则高度关注案件对企业责任边界的认定,担忧“连带责任”的扩大适用可能抑制商业创新和正常经营,呼吁在司法层面明确“企业合规免责”的标准和条件。
法律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此案的二审过程及结果具有重要风向标意义,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化企业员工数量庞大,司法裁判能否清晰、合理地界定企业责任边界,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合规成本和整体营商环境。案件二审中,超额冻结资金的性质认定、企业合规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抗辩等法律问题,预计将成为辩论焦点。
这起巨额健康产业案件,集中暴露了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司法程序规范、政策目标平衡以及大额涉众资金返还等复杂法律问题。它不仅是对涉案各方的考验,也是对当前司法系统如何精准适用法律、平衡多元利益、落实“善意文明”理念的一次实践检验。社会各界期待司法机关在二审中依法审慎处理,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更清晰的指引。最终结果有待司法的公正裁决。(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