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导向和破题之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作为苏北地区首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坚持把社区治理作为善治云龙的重要抓手,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涌现出“114楼栋自治”“绿地北社区协商民主”等一批基层治理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和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聚焦基层社区“最小单元”,推广运用“党群e家通”数字平台,构建“数据驱动、协同共治、减负增效”的基层治理新范式,让基层社区治理“一家亲”成为生动的现实图景。
一、建强数字党建平台,打造协同高效的治理中枢。针对群众诉求多元化、治理力量碎片化等难题,统筹整合全区各类治理资源,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党群e家通”平台,推动多部门资源、多渠道信息入网,构建全流程闭环、一盘棋调度的诉求办理机制,实现社区治理由“行政独白”向“多元共治”转变。
一是党建引领,凝聚共建共治“向心力”。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作用,制定出台《加强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推进区街社三级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等工作融合并进。创新构建“党建+大数据+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楼栋长等信息入网,建立结对服务、资源共享等联建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社区阵地释放最大效能。
二是数据赋能,破解民生诉求“信息差”。以“社区干部爱用、实际工作管用、居民群众受用”为导向推动流程再造,设置“你拍我办”“直通12345”“一键办事”“社区活动”“党群暖心事”“党建1+N”“三级下沉”7个模块,构建“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平台上线以来,居民注册数突破5.18万人,通过“你拍我办”模块累计上报民生诉求1034件,响应处置率达100%。例如,书香苑小区因地下车库排水不畅导致积水,居民拍照上传后,社区联动市政部门48小时内完成管道疏通并公示处理过程,获得居民认可。
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应急响应“零延误”。创新“群众吹哨、部门报到”云龙实践,整合市政、消防、城管等多部门资源建立高频问题快速响应通道,高效解决污水冒溢、人行道破损等“关键小事”,将一个个民生“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幸福清单”。例如,暴雨期间橡树湾二期路灯故障、中央公元小区道路破损等问题均实现24小时内响应解决,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推动三级资源下沉,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线力量,以“市、区、街”三级下沉机制为牵引,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推动治理力量和资源向基层网格精准配置,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力解决”的治理生态。
一是市级党员“志愿式”下沉,政策落实直达一线。市级机关在职党员依托平台组建功能型先锋服务队,聚焦城市管理、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领域,累计开展活动82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例如,云和社区机关党员联动市青年志愿者队伍,在植绿护绿等公益活动上实现资源跨领域共享;新元社区通过“第一书记”链接高校师资力量,帮助解决儿童课后托管难题。
二是区级部门“组团式”下沉,服务资源精准对接。通过“需求、资源、服务”三单对接机制,区级部门精准匹配群众诉求。比如,汉风街道以“二元下沉”模式(包挂网格+跨网格处理),推动全员进社区、进网格,网格入驻率达100%;针对永泰社区屋面渗水问题,下沉干部协调申请专项维修基金,仅一个月即完成修缮。
三是街道人员“入网式”下沉,治理网络织紧织密。各街道创新“全员下沉”机制,除窗口服务人员外,全体人员编入网格,形成“包挂干部+社工+志愿者”协同服务体系。例如,昆仑社区通过“红管家”制度,选派社区“两委”担任小区党支部委员,联动业委会、物业打造“一长三员”治理队伍,实现问题化解率超95%。
三、丰富拓展应用场景,绘就更富活力的治理图景。面对居民参与不足、基层负担较重的困境,通过积分管理、烦恼指数等场景设计,推动数字赋能社区共同体建设,让居民成长为“治理合伙人”,同步促进“人力减负”与“效能提升”,形成社区家园共建共享的情感共鸣。
一是“数字+积分”兑出自治活力。平台推行“志愿服务数字积分”制度,将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矛盾调解等社区治理工作量化为数字积分,并支持积分兑换便民服务或实物奖励,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例如,兴云社区通过积分兑换机制,吸引居民参与“口袋公园”改造、邻里互助等活动,累计发布社区活动23场,社会力量参与率达60%。
二是“数字+服务”跑出便民温度。平台通过“直通12345”和“一键办事”链接政务、社保、交管、医疗等服务,居民可足不出户反馈问题和办理各项常用业务。通过“社区活动”定期发布党员活动、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信息,居民可线上报名参加。将“党群暖心事”“党建1+N”作为社区宣传窗口,动态展现党员先锋风采、邻里互助温情,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
三是“数字+治理”创出宜居指数。平台开发“烦恼指数图”功能模块,基于居民上报问题类型、频率等数据动态生成热力图,精准识别高频问题区域,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参考。构建“一图感知、一网统管”智慧治理模式,通过网格巡查、入户走访等数据分析,实现治理资源精准投放、风险隐患提前预警。以汉风街道为例,精准定位新城区基础设施短板,年内完成路灯安装、停车位改造等项目163个、惠及居民超1万人。
云龙区以“党群e家通”拓宽治理边界、丰富治理工具、提高治理效能,推动社区智慧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减负和为民服务成效显著,涌现出昆仑、蝶梦等一批基层治理示范社区,达到了“基层满意、群众叫好”的效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的基层实践样本。这个过程中,有几点启示:一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方向。“党群e家通”将党组织建设贯穿平台设计、运行、迭代全过程,实质上就是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紧密融合,发挥党建引领机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形成“多元共治理、一呼百应”治理格局,把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让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联系群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内核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党群e家通”推动基层治理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以“用户思维”畅通民主渠道、创新应用场景、激发自治活力,促进行政治理和居民自治有机融合、良性互动,让群众需求得到充分表达,把为民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共建共享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强化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三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重点在于坚持“减负增效”的技术创新。“党群e家通”让技术适配基层实际而非“为数字化而数字化”,通过技术手段促进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协同创新,让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同时在需求获取、监测分析、风险预警等方面深化运用,实现服务精准投送、治理精准落地,在“减负增效”中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质量,切实把数字赋能的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魏中密 袁龙旭 杨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