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一排排巨型“大风车”在悠悠转动,这座总装机584万千瓦的“风电巨人”正在悄然改写内蒙古新能源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在这片大地上,精准的气象服务已成为其规划、建设、安全运行乃至电力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大脑”。
科技赋能,风功率预测精度跃升
内蒙古能源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锡林郭勒中心作为全国首批电力现货交易全容量试点、风光装机占比超50%的新挑战,精准预测风力发电能力直接关乎企业核心效益。蒙能集团联合中国气象局、内蒙古气象局,依托自治区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在250万千瓦核心基地打造了国内领先的风电气象监测预报体系,立体监测网,部署6台激光测风雷达,并为每台10兆瓦大容量风机配备水平激光雷达,实现风资源“毫末洞察”。同时,建立数据共融平台,打通电力与气象数据壁垒,实时共享发电能力与精准气象预报,显著提升场站及蒙西区域发电能力预测准确性。
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徐丽娜向“‘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功率预测系统。图/高子蕴
据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徐丽娜介绍:“在风能数值预报模式方面,基于国产自主数值预报模式,通过同化风电基地综合气象观测资料,结合人工智能和物理先验知识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技术,提高风速预报准确率;功率预测技术方面在精准气象预报的基础上,挖掘风电集群多源特征数据间的深层关联,实现复杂条件下功率预测的自适应修正,来提升电功率预测准确率。目前,以二连浩特‘沙戈荒’新能源示范基地及周边11个风电、光伏场站为试点,融合激光测风雷达、气象预报和场站运行数据,开展‘一场一策’精细化功率预测服务,实现国产数值预报模式的有效替代,在已开展6个月的功率预测业务服务中能够满足场站业务需求,超短期功率预测准确率90%以上,短期功率预测准确率85%以上。”
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与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图/高子蕴
精准预测=真金白银,优化电力交易策略
“我们和气象局紧密合作,通过科技项目,共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气象预测就是我们的‘定价指南针’。”内蒙古能源集团新能源公司锡林郭勒中心安全生产科技术部部长王强说道。在电价实时波动的现货市场,精准预测让企业能科学制定报价策略,结合气象预报,主动避开低价时段,将发电高峰精准匹配至晚高峰等高电价窗口,最大化收益,显著减少因预测偏差导致的交易损失。目前,项目已依托高准确率的3天内短期预报,初享合作红利。
二连浩特市气象局在蒙能呼其风电场建设的6要素自动气象站。图/高子蕴
气象护航全生命周期,保障安全与效率
2025年度二连浩特市气象局对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蒙能集团6家风电场521台风机进行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有效保障了设备安全,减少直接损失,预防了次生灾害,降低间接风险,提升发电可靠性,减少停机损失,满足合规要求,规避了法律风险,优化了维护策略,延长设备寿命,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是风电场安全经济运行的核心环节。通过年检及时修复缺陷(如接地电阻超标、SPD失效),能将雷击损坏概率降低70%以上,显著减少停机损失和维修费用。同时,检测数据为防雷系统升级提供依据,形成“检测-整改-监测”的闭环管理,是风电场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关键实践。
“气象+”助力能源转型未来可期
蒙能锡盟风电基地的实践,是气象科技深度赋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风光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持续攀升,精准气象服务在电网稳定运行、能源高效消纳、企业降本增效方面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蒙能集团与气象部门的深度合作模式,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内蒙古方案”,也让广袤草原的风,真正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