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和借鉴先进省份水文化发展新路径,探索水文化与水网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释放山东水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潜能,8月6日至7日,山东省水利厅原一级巡视员、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张建德带领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山东省水网运行调度中心联合调研组赴深圳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水务局开展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聚焦水文化元素挖掘、水文化项目运营及“水网+文旅”融合实践等内容,为山东水文化赋能现代水网建设汲取先进经验和成熟实践借鉴。山东省水网运行调度中心党委副书记、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副会长赵广川,山东省水网运行调度中心融合发展部部长周守平等相关工作人员参加调研活动。
聚焦水文化传承:从工程遗产中挖掘精神内核
在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考察团深入探访了被誉为“政治水、经济水、生命水”的东深供水工程。该工程作为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跨流域引水项目,从1965年建成至今,已累计供水284亿立方米,不仅是保障粤港地区水资源安全的“生命线”,更沉淀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东深供水工程在多次扩建与改革中,始终注重水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工程将“安全、高效、造福粤港”的核心理念融入管理实践,通过建设工程纪念馆、编制历史文献等方式,系统梳理工程建设中的奋斗故事,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水文化精神得以延续;依托“世界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生物硝化工程”等技术亮点,打造水情教育基地,通过科普展览、实地讲解等形式,向公众传递“节水护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文化理念。
双方就“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展开深入交流。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分享了其在水文化元素挖掘中的经验,从工程历史中提炼“跨区域协作”的文化符号,从技术革新中挖掘“科技赋能水利”的文化内涵,让硬核工程成为承载水文化的“活载体”。
探索文旅融合:让水文化“可感知、可参与”
在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陪同下考察团首先来到大沙河生态长廊绿道,实地感受水文化与城市生态空间的深度融合。作为串联起多个水源节点的滨河线性景观带,这条绿道不仅是市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更是水文化传播的天然载体。绿道沿线通过设置图文并茂的水文化宣传栏、嵌入与水相关的诗词石刻、打造以“治水护水”为主题的小型雕塑群等方式,将深圳的治水历史、水资源现状及节水知识等内容巧妙融入景观设计中。漫步其间,既能欣赏河流清澈、草木葱茏的生态之美,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水文化熏陶,这种“见景见文”的模式让水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生活场景,为山东探索“水网+城市休闲”融合路径提供了思路借鉴和直观参考。
随后,考察团走进国际级水情教育基地-梅林水情教育基地,深入了解其在水文化科普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基地依托水源工程实景,打造了集互动体验、知识讲解、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内部设有“水资源的旅程”主题展厅,通过多媒体互动屏、模拟输水管道模型、水质监测实验台等设施,生动演示从水源保护到自来水入户的全过程,让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能直观理解“水从哪里来、如何保护水”。基地还定期组织“小小节水宣传员”实践活动,邀请学生参与水源巡查、节水方案设计等,将水文化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变为沉浸式体验。考察团成员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水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值得山东在水情教育基地建设中借鉴和实践。
在梅林水库大坝,考察团重点对水利工程与水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和宣传普及进行调研。作为兼具供水功能与生态景观价值的水库工程,梅林水库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水库周边的沿线,水哲学、水利历史工程等纪念碑文,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底蕴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这种将历史文化底蕴、水利建筑美感、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管理水平相融合的工程实体,体现了“功能与文化价值并重”的理念,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考察团来到洪湖水质净化厂,实地探寻水与环境融合的创新路径。该基地以“荷”为媒,将水生态知识与“荷文化”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荷水文”与“水文化”传播空间。基地通过地面景观与地下净化设施的精心规划和布局,将荷的生长习性与水的循环原理相呼应——荷塘周边设置了“水循环科普廊”和“荷文化科普基地”,用图文和动态模型展示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的过程,而荷塘本身则成为天然的“水质净化演示区”,通过观察荷叶的疏水特性、荷花在不同水质环境下的生长状态,直观呈现水与生物的共生关系。这种将自然景观与科学知识巧妙融合的方式,将水文化科普从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公众参与度,让水文化科普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为山东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差异化水文化科普载体提供了有益借鉴。
锚定发展方向:为山东水文化创新提供借鉴
考察过程中,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始终聚焦“如何让水文化赋能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结合山东水网实际,初步梳理出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在工程建设中植入文化基因。参考东深供水工程“工程+纪念馆”模式,在山东水利工程中规划水文化展示空间,让水利设施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
二是在管理中激活文化价值。学习深圳水网融合发展模式,设计“研学+节庆”模式,结合山东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设计“水文化主题研学路线”“水韵节庆活动”,让水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
三是在传播中扩大文化影响。借鉴“水情教育基地+精品书库”的组合模式,整合山东水文化资源,编制系列山东水文化精品书库,开拓新媒体展示渠道,打造“线上+线下”水文化传播矩阵。
下一步,山东省水文化学会将按照水利厅党组的具体部署,坚持“文化铸水”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水文化学会水文化研究的“思想库”、水生态文明的“传播员”、水工程建设的“赋能者”、水治理创新的“智囊团”等作用,深耕水文化传承弘扬,让水文化成为串联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