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尚拥抱畿辅重镇的底气从哪里来 ——大兴区采育数字时尚小镇启动的学人访谈录

2025年08月20日 19:57:32 中国城市网

“一架藤萝,搅碎闲庭院。虬尾丝丝帘影乱。真珠拂地无人卷。”明代陈霆《蝶恋花・葡萄》对上林苑蕃育署(今采育镇)的葡萄收获景象作过描述,如今又更加逼真地展现在这个千年古镇。2025年8月17日,大兴区采育数字时尚小镇启动暨第25届采育葡萄旅游文化季正式拉开序幕。“葡香秀韵”时尚秀、采育数字时尚沙龙等活动,展示着北京市大兴区采育数字时尚小镇的美丽愿景。

8681F04B-E235-4552-BC42-EC8E90ED5E53.jpeg

千年采魏院,畿辅蕃育署(采育里)。采育扼凤河而承南苑(明清帝王苑囿),倚浑河(永定河)而挎龙脉(小龙河)。2001年6月被确定为北京市33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小城镇之一、全国重点发展的试点小城镇之一。“万亩葡萄园”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北京市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2002年6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批准采育镇为“中国葡萄之乡”。采育镇就此成为京津冀远近闻名的“中国葡萄之乡”“北京吐鲁番”。从2001开始到2024年,采育镇已连续举办了24届北京大兴采育葡萄文化节,今年的第二十五届葡萄节翩然如期登场。

古河道之滨,京东南门户。采育镇地处京、津、冀黄金交会点,农文旅资源丰富。本届采育葡萄旅游文化季体验活动、采育食集与“国潮”集市率先亮相,特色美食、消夏啤酒、文创展示……市民边品美食边赏演出,体验“数字+时尚”的小镇风情。

497EB004-7CF2-4A73-B797-0A9F317169D0.jpeg

三千亩原始次生森林一碧万顷,两万亩有机葡萄园风光无限。“甜美产业”的“中国葡萄之乡”已成为产城融合、数字时尚、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镇。开幕式后,我们对南海子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徐飞,北京联合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阮海云,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茂林三位学者进行了电话连线和访谈,学者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下一步拓展数字时尚与地域历史文化融合的发展高地有很重要的启示。

A311827B-84BB-4609-95F5-727F25B4BA2A.jpeg

问:徐飞教授好,采育镇是千年古镇、畿辅首镇、历史名镇,第25届葡萄节推出数字时尚小镇,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来一个创新,您怎么看待这种“底气”?也就是说,采育创新的底气从哪里来?

徐飞:文化首先需要继承,当然也需要创新,但创新要有前提。我觉得采育镇创新的“底气”来自它悠久厚重的历史文脉。采育镇自辽金以来,一直居畿辅重镇之要地。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在此交融、汇聚,多元文化碰撞和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育古镇魅力。

辽开泰元年,也就是1012年,析津府辖区内已有采魏院,景福元年所建石塔和《采魏院陀罗尼石塔记》传世有明确记载,金天辅六年隶属金,金天会三年为金中都大兴府安次县崇福乡。北宋拥地稍纵即逝,只是在宣和五年短暂的时光里隶属北宋。至元二十一年,采魏院更名为采魏里,隶属大都路现在的廊坊市西东安县。公元1403年,朱棣夺取帝位迁都北京筹建都城,同时,向该地域大量移民,设置上林苑监,用于“掌苑囿、园池、牧畜、树种之事”,并设置良牧、蕃育、嘉蔬、林衡等“十署”。后撤除合并只保留蕃育、良牧等“四署”。清康熙二十三年,将辽代采魏院、元代采魏里的“采”字和明代蕃育署的“育”合起来称为“采育”。改“蕃育署”为“采育营”,初设守备,所辖称“七十二连营”,隶属京师顺天府东安县。清乾隆三十二年,采育镇由东安县划入京师顺天府大兴县,设采育镇,驻巡检司,为左安门东南大道上第一大镇,有“畿辅首镇”之称。

阮海云:这么厚重的历史文脉就是敢于拥抱时代的真实底气。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一书中写道:“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而名之也。”清英廉等人编的《钦定日下旧闻考》、李卫等人编纂的《畿辅通志》,都沿袭此说法。

问:明清蕃育署地处北京母亲河的怀抱。永定河别名㶟水、桑干河,卢沟河、小黄河、浑河……无羁无定孕育了北京小平原历史。学界都认为采育的地理是北京母亲河的恩赐,您怎么看采育上林苑与永定河的关系?

张茂林:永定河出西山,从海淀一直到南海子,呈现出多泉水、多河道、多湖泊的淀泊风光。帝王苑囿的南海子及其所辖区域百草丰茂、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成为京师“绿肺”。由湿地构成的大美自然地理风貌,高世良的《南苑杂记》记述最为详细。

蕃育署所辖的凤河源头在南海子,也就是帝王苑囿的南苑。南海子位于北京小平原永定河冲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皇家猎场和明清两代皇家苑囿。乾隆帝曾赋诗:“绿丝临池弄清荫,麋鹿野鸭相为友。”明代杨荣在《皇都大一统赋》中曾描述南苑的珍禽异兽。明代大学士李东阳誉之为“南囿秋风”,并将其列入“燕京十景”。特有的生物更加凸显南海子湿地生态特色。

蕃育署就位于古永定河冲积扇前缘区凤河流域。采育,采天地之灵气,育“五朝”之华章,写尽幽燕大地之风华。这里“泽诸川汇,若大湖瀛海”。清代孙承泽在《天府广记》称,采魏里又名“采育上林苑”,“泽渚川汇,若大湖瀛海,渺弥而相属。”“水木清华,最为胜地也。”因采育位于上林苑的中心地带,故又名“采育上林苑”。

徐飞:葡萄、韭菜、山药、萝卜、西瓜等“名优特”产品饮誉朝野上下。清代英廉等人奉敕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引《析津日记》就有山药的描述:“山药产采育者,甘美特异他处。”山药属蔬菜类,拔丝山药是凤河流域的一道名菜。明代,采育境域商贸交易遍及方圆百里,成为以农产品加工集散、商业服务为中心的商业型城镇。采育大集形成于明代,辛店集市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清康乾时期,采育大集闻名京南。中华民国时期,采育已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镇。

秀美生态、帝王苑囿、宫廷宴筵、习勤演武等赋予了上林苑监以特殊的历史使命。采育《重修白果寺碑》这样描述记载:“上林苑统四署,风土之饶,川泽之秀,则以蕃育署为首。”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廷在采育设置蕃育署(皇庄)。蕃育署不隶京府,统于上林苑。《大明会典》记载,蕃育署原管畜养户2357户,分拨畜牧草场地1520余顷。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上林苑为上林苑监,境域属上林苑监蕃育署。境域蕃育署沿凤河两岸共计58营。

问:“京南富庶村,厥名采育里”。清乾隆三十五年,采育发生严重水灾。第二年,乾隆皇帝巡视畿辅,途经采育,作诗《采育里》和《经采育里咏事》,盛赞其“京南富庶村”。采育在帝王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富有梦幻的地方吧。

阮海云:采育不仅是宫廷享宴的农业生产资料大后方,还是诗与远方、民俗昌隆的集萃之地。

乾隆皇帝在南海子及其上林苑监辖区同时还留下了《南红门外作》《新衙门行宫杂咏书怀》《白马篇》《南红门捕鱼》《谒元灵宫诗》《海户谣》等数十首诗词。明天启年间,采育镇号称“畿辅首镇”,商贾往来,络绎不绝。达官富户多迁于此,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市面繁荣。

明清时期,采育古镇西门、东门、北门分别建有戏楼,采育八庙是采育古镇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景观。‌东门内外‌有文庙、药王庙;‌西门内外有‌天齐庙、灶君庙;‌南门内外有‌娘娘庙、菩萨庙;‌北门内外‌有关帝庙、真武庙。这些庙宇多已损毁,目前仅存药王庙、文庙、关帝庙、灶君庙遗迹。过去“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会不闹……”各种庙会“风采各异,整日笙歌不绝。”

京畿重镇、历史名镇,明代蕃育署所在的采育牵手永定河传说非遗、南海子传说非遗、凤河传说非遗三大非遗群体,就应该续写凤河传奇、采育上林苑、帝王宴筵蕃育署、“五台八庙七十二连营”的新创新篇章。

问:乡愁是一个时代的文化IP,采育担当明清移民文化的地理地标有哪些依据呢?

张茂林:乡愁是一个鲜亮的文化名片,采育有确凿的史料可以承载。据《明史》《明实录》《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隆庆志》(嘉靖)《明成祖实录》《明世宗实录》《宛署杂记》《日知录之余》等史料记载,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分赴各地的外迁次数共为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据有关地方志学者统计(张忠民:《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民屯》),其间的移民活动大小50余次。

“修北京城垣”“拓北京南城”,“工作之夫,动以百万,终岁供役”。《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促成凤河大移民的时代背景。

《明太宗实录》记述,明洪武三年至明永乐十五年,明朝廷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于此屯垦。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分拨畜牧草场地,饲养鹅、鸭、鸡等,并以此为赋供给光禄寺、太常寺、上林苑监内府库,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凤河沿岸当时属上林苑,这里的村庄地名大多命名为“营”,多以山西省一些州县命名。明朝大槐树移民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有18次,而民间家谱、碑文记载则几乎每年都有,主要发源地是太原、平阳、泽、潞、沁、汾等府州,以洪洞大槐树处为聚散地。葛剑雄教授在《山西移民史·序》中写道:“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徐飞:蕃育署设置后,所辖凤河两岸及其周边的土地专为宫廷饲养鹅、鸭、鸡等禽品。明后期,随着社会发展和移民聚合效应,畜牧业已不能满足宫廷和民生需要,垦荒种植业迅速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采育基本实现了畜牧、种植、加工“种养加”融和发展模式。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种植在凤河流域的采育,一直与村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几多民俗熙熙乐,似到老聃台上来。”凤河流域的民俗以“五台”“八庙”作为重要文化载体,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着。

阮海云:“七十二连营”是大兴凤河流域以采育镇为中心逆流而上依次形成的村落的统称。范围涉及现在行政区划的采育镇和区划变动后从采育镇划出去的村镇。清康熙二十二年《大兴县志》《清钞大兴县志校订本》和2002年的《大兴县志》载,当时共建60余村,以移民原籍命名的村落有22个,以营命名的有44个。如果按照清代乾隆年间的区划,实际上以营命名的村落远远不止七十二个。与大兴区采育镇相邻的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清代安次县)万庄镇以营命名的村庄有14个,九州镇有9个,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有5个。广阳区总数量多达28个。

8D365E92-FAD2-46E5-9EF2-33D407666FFF.jpeg

向古形胜,四方通衢。当代的采育镇不仅是北京、天津、河北交界地带的中心,也是大兴、亦庄、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的交汇中心,特别是亦庄开发区、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两个高端产业新区的发展要素叠加,彰显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沿区域的中心城镇魅力。(卫东海 邢立铎)


责任编辑:尚瑞琳

采育上林苑移民葡萄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