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湄”好益嘉社会实践队来到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探寻妈祖文化的深层底蕴,发掘新时代妈祖形象。通过深入当地社区,走访非遗传承人与当地部分从业者,溯源妈祖精神,记录妈祖信俗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捏海”非遗技艺传承人黄亚棋。王煜坤 供图
第一站,实践队成员们来到“捏海”非遗技艺传承人黄亚棋的诊所。黄亚棋不仅是一名医者,在2009年,他凭借精湛的“捏海”技艺,入选为莆田市第一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亚棋表示,所谓“捏海”,捏的就是面塑海鲜贡品,是传承了数百年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亚棋拿起一条“石头鱼”向实践队成员们展示:“这一条鱼最废功夫的就是这眼睛,光点睛之笔就要费上不少的功夫。一层色,一层胶,反反复复数十遍才能让这条鱼活起来。”实践队成员们围在黄亚棋身边,仔细观察他手中的技艺,只见他手法娴熟、细腻,仿佛赋予了海鲜贡品生命。黄亚棋一边操作一边讲述,“捏海”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人们对妈祖信俗文化的敬仰与传承。每逢祭拜妈祖的重要节日,妈祖的信仰者都会制作这些贡品供奉妈祖,寄托美好的祈愿。“只要还有人能记得妈祖,这面团就能一直捏下去。”黄亚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捏海”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随着妈祖文化的不断发扬传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门技艺,每年都有不少的人专程来拜师或定制作品。同时,黄亚棋在湄洲岛内外的学校开设“捏海”技艺课程,有的学校甚至会专门组建研学班,远道而来向黄亚棋学习。通过言传身教,黄亚棋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捏海”技艺的精细与魅力,也让妈祖文化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湄洲岛导游欧弟。王煜坤 供图
第二站,实践队成员们采访了一名湄洲岛当地的导游,他表示,妈祖文化作为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核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护国庇民、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更是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在过去,湄洲岛是“光长石头不找草”的资源匮乏之地,后因妈祖文化吸引游客,依托妈祖文化发展旅游业,逐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他提到,妈祖信俗凝聚着海内外华人的精神认同,每逢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纷至沓来,湄洲岛成为文化交流与旅游观光的热土。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湄洲岛上的各部分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街道更加整洁,垃圾分类有序,岛上整体环境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妈祖,不仅仅为当地的经济与文化赋能,更成为了当地环保实践的内在动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台湾游客。王晓滢 供图
在实地探访妈祖祖庙时,实践队成员们有幸遇到来自台湾的四口之家。谈及到来湄洲岛的原因,他们表示:“祖庙是妈祖的源头,所以就想着一定要来亲眼看看妈祖。”妈妈的眼中饱含着敬仰与崇敬。旁边的爸爸补充:“想着一定要带孩子们来看看妈祖的根,希望他们能把妈祖精神好好传承下去。”孩子们也纷纷表示:“我们是妈祖的囝仔,要像妈祖一样善良、勇敢、有爱心。”这一家人的真诚话语令实践队成员动容,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妈祖信仰跨越海峡、联结两岸的特殊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祖庙工作人员。王煜坤 供图
调研最后,实践队成员们采访了祖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祖庙作为海内外信众共同的朝圣目的地,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为了让妈祖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祖庙宣传部门构建了全媒体矩阵,从公众号、抖音到海外Tikitok,用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向大众讲述妈祖故事。工作人员还特别提到,每年都有大量台胞跨海而来,朝圣进香。湄洲岛也成为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并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据悉,在湄洲妈祖祖庙“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启动当天,台湾高雄、彰化、新北等10多个县市的妈祖宫庙及文化机构谒祖进香。经过全年持续性开展,已有200余家台湾宫庙约4000人次赴湄洲岛谒祖进香。妈祖文化已然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心灵的重要精神纽带。
从民间信仰到四海共仰,实践队成员们发现,妈祖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精神内涵不仅体现在信仰的传承,更彰显于对湄洲岛当地积极影响与海内外华人的深远联系。(丁黄芷怡 余静怡)